Archive for the '008 Books 書' Category

趕集後說個故事

Saturday, May 3rd, 2008

某年打學校工,辦公桌就在學校圖書館,書架有一套不齊全的《柏楊版資治通鑑》。我偶而偷時間看一點,多讀的是南北朝故事——初中一的中史課教得不夠,理應自修補絀。

《柏楊版資治通鑑》採月刊式,都是書,李敖同期的《千秋評論》和《萬歲評論》,好像也用同樣的刊行方式。每本《柏楊版資治通鑑》都有讀者來信欄,刊信柏楊必覆,不少自是感激之詞,如「讀書不多,嫌古文艱深,幸得先生語譯,才多知舊故」一類。

話說柏楊有次不幸脫期,想訂戶某一時心火障目,給柏楊寫了封咒詛信,說要他下地獄遭火燒甚麼的。原信照刊,柏楊的回信標題就是:〈朋友,你為甚麼那麼殘忍!〉

——殘忍是人性黑洞;我常想,殘忍,很多時是因為種種原因迫出來的憤怒。

香港書展

Monday, July 23rd, 2007

好幾年沒去香港書展。2004年起在灣仔工作,工作地點離書展展場甚近,下班後也有空可以逛逛,但也不去,今年亦然。

不去,有兩個方便拿來的原因。

自己買下而未棄的書,以冊算為百計,數目不多也不少,但已佔家中不少空間,藏書中更有一些十多年前香港書展購下而未讀之書。雖不因此絕了買書,但不進書展,可免一次受誘添書之劫。

二者則怕擠。書展人多,日前又聞得書展進場人數創新高——我向來多避開年宵花市,新春煙花或其他人多的場合,書展也因人愈來愈多而不去了。

但還有第三個理由,一個不清楚是否古怪的理由。

香港書展辦了十多年,暫不管它發展成一個以售漢語書為主,沒能將版權交易發展起來的展銷會,嚴肅書、大書、學術書或所謂的「硬書」,從來沒能控制書展的舞台,流行寫手、名人和他們的較簡易著作,成了書展引人的聚點,再加上會場人多聲沸,平價賣書漸多,這些情勢自會受好些愛書人詬病。——不能說批評者都是眼紅之輩,畢竟求真、求深、淡泊和清靜,長久都是受人追求,望書展精進一點也非罪過。——因有這些批評,我曾幻想:不去書展,就似認同批評者的想法,也似少了個機會沾俗,接著就自我陶醉於清高和高尚的白日夢。但細細想來,自己或確是少了點慾,較近淡泊,但卻無甚求真求深之行,心也不甚清靜,世事有心無心也常碰,用脫俗二字避開書展,只是自己哄自己。

而說回批評者的話,我以為,不爽書展,也就是一個機會同時提出對書展,還有對書——如果不是對書商的話——,甚至是對讀文字的人的要求。

PS
24日下班時,從工作處往碼頭的路,應會暢通。

要面對的現實

Monday, January 1st, 2007

非關新年,我一直都想抄這段書。這段提到的事,是「生、病、死」以外,我覺得最要面對的現實。戰火可能滅,和平可能毀,建繞道可能停,老皇后可能保,但以下的現實,幾無改變的可能。

有人自暴自棄,有人劃地為牢;有人咬緊牙根,有人尿搖搖搖。互不諒解,互相輕視,互存敵意,愈走愈遠,便是成年人的世界。再一次,家裡的小朋友切勿模仿學習。

——謝立文,《尿水遙遙》後記

然而,雖然不須學懂才叫長大,但小朋友終會模模糊糊或清清楚楚地,把上面的想法學懂兼實踐。而稱上成年人的,在假日稍事休息後,明天後天又再要大戰三百合,或遠遁空無一人處。

分裂才是從來的現實,也可能因此,統一的美夢愈發迷人,一代代的人前仆後繼,試圖圓夢。

2006年底的禮物:抄一點書

Monday, December 25th, 2006

(那是1969年的秋天。三里塚青年農民押土反浩,因為阻擋興建成田機場的推土機,而被警察再一次拘留,歷時四日三夜。後來他獲釋回家,在家庭院見到母親和另兩個太太。)

「這回是四天三夜呢!」「那比畢業旅行還短嘛!」

「一個母親怎麼可以對被捕歸來的兒子這麼說!並沒甚麼好笑的吧!」

「是呀,應該是該抱著阿浩哭才是嘛!」

「開甚麼玩笑,我們可是在和國家對抗呢!」

「不過是兒子被捕就哭的話,那就輸定了。」
——摘自尾瀨朗《家》第4冊,第42話

然而如此從容,未必能被及外人。除了憤怒、浪漫和從容,以及生成這些心情的信念外,抱著信念的人,看怕也需要更多的心力和能耐。

蕃茄經

Sunday, February 5th, 2006

我覺得,蕃茄是主攻兒童的蔬菜。如何說來,當從自己的童年開始。

童年時,特別是兩歲至五歲時,成人總千方百計著我們進食正餐;正餐是否特別有營養,已是次要。威嚇喝打有之,討價還價也有之,還有從食物下工夫的。炸食香脆柔軟,經熱油招呼過的外皮,見金黃之色,還有香氣,就是連頑劣小童,都被吸引過去。但光吃炸食好像不夠滋味,於是生出諸種佐料陪襯。喼汁(Worcester sauce)水份太多,雖有酸甜味,但略損酥脆口感;用豆油製的沙拉醬(或奇妙醬)聽說比較昂貴,不宜動輒選用;而較稠身較廉宜的蕃茄醬,就成了合適的選擇了。炸食以外,快餐,和此地習稱的「西餐」,都多用蕃茄醬。

孩子對生活框架的不滿往往形諸表面,這種不滿之於吃食,先是正餐,後來則是對家庭式中國南方菜的厭惡,對炸食、快餐和非中國菜趨之若鶩。碰見蕃茄醬,便會聯想到吃(麥當勞的)薯條、炸雞腿、炸魚手指,或在家或中菜酒樓外用膳的美好時光。就算只是午晚飯裡的一盤蕃茄牛肉或蕃茄煮蛋,也為他們帶來脫離生活常規的丁點喜悅。更何況,這兩種菜式汁液豐富,酸酸甜甜,特好下飯。

長大後漸漸習慣家裡的飯菜,對西餐——不論香港式豉油西餐、快餐或真正的「西洋」餐——的興趣隨各人生活而變,但很少聽到人拒絕蕃茄的。香港人常稱的蕃茄,中國大陸有叫西紅柿的,蓋它先從南美,再經歐美「西」來,貌又像柿,故名此。我去秋才第一回完完整整吃下一個柿,那時不知已吃下多少個蕃茄了。那柿嚥下後口腔有點澀,而吃過蕃茄後,總是舒舒服服。

蕃茄給人們用來吃喝。我對蕃茄飲食最初最鮮明的印象,是香港人慣稱「茄汁」的蕃茄醬。它真的比榨取的蕃茄汁稠,質近我們常見的調味醬,但不像我們常用的其他醬料般,為食物添鹹添鮮。蕃茄醬除用以蘸炸食外,亦多用支援蕃茄食製,因為光用蕃茄,汁液較稀薄,蕃茄醬可令食物裡的汁液變稠。如想得到更濃的蕃茄汁液和味道,可用罐頭茄膏(tomato paste),質比蕃茄醬結實,流動速度較慢。煮一鍋如餐室般的家製蕃茄菜湯時,來一罐茄膏調味,理想不過。此地少人喝鮮榨蕃茄汁,而罐裝蕃茄汁,或包括蕃茄汁的混合蔬菜汁,從不在超級市場脫銷。罐裝蕃茄汁味道稍鹹,但不失為開胃飲料。

香港家庭式蕃茄湯可按烹製的時間劃分。不需一小時,或稱「滾」的,用料有已切塊蕃茄和馬鈴薯,肉料可是豬肉可是海魚,這湯也有叫「中式羅宋湯」的。花數小時,可稱「煲」,味道賽得過餐室旅館的蕃茄菜湯,不論可能是源於昔日俄國大菜館的「羅宋湯」,或是西歐的蕃茄菜湯,除了之前提過的茄膏,還應有蕃茄、洋蔥、西洋芹菜和椰菜(高麗菜)。媽子製這類湯時,不用馬鈴薯,另用牛肉、牛骨調味;喝前多先去油,故不見像餐室蕃茄菜湯般的油點。若不熟悉茄膏在商店貨架的位置,下多點蕃茄醬也是可以的。

於吃,蕃茄可生吃或入饌。雖然蕃茄是果實,但我們很少視它為水果,榨成汁也將之歸成蔬菜汁,然而我們有時也會生吃蕃茄。小型的車厘茄(cherry tomato)有時會成為休閒時的小食,更多的是跟切塊蕃茄、其他蔬菜和配料,再添點各式沙拉用醬油,成為沙拉。家常菜往往是一盤濃稠的煮蕃茄,混和炒蛋,熟牛肉塊或大塊煎魚,也就是常謂的「蕃茄煮蛋」、「蕃茄牛肉」和「蕃茄煮魚」。蒸、炒、炸,或釀蕃茄的作法,甚少見於香港華人家庭餐桌。

我們往往將蕃茄配麵食視為歐美菜,就是「西餐」。從歐式作料製成的港式蕃茄麵食和配麵菜,有配麵條吃的蕃茄煮蛋或蕃茄牛肉,也有蕃茄加肉清湯義大利麵(spaghetti)和通心粉(macaroni)。如果較近歐式的,便是肉醬義粉、配上蕃茄醬的焗飯焗麵,以及義大利/美國式薄餅等,這些食物都用了不少蕃茄醬或茄膏,還有乳酪。

bk-tomato.jpg

蕃茄也有專書。台灣城邦系年前出版的「fresh」系列譯叢,主要介紹某事物的歷史,食物尤多——不論譯本是否比原本更易吸收,我以為台灣譯本仍比原英文本廉宜點。——左邊書影的那本《The Tomato in America: Early History, Culture and Cookery》(中譯本名《蕃茄》)專談蕃茄。它主要是史料集,作者找到不少十九世紀美國有關蕃茄的報導和食譜,作者(以至譯者?)帶出的分析不多,而且書名也說了主要談蕃茄和美國。雖然如此,但要了解蕃茄傳入美國的歷史,「蕃茄有毒」傳說的形成、破滅至蕃茄在美國流行的經過,蕃茄醬”ketchup”名字的來源(此譯叢的《Salt: A World History》,中譯本名《鹽》對蕃茄醬英文叫法的來源,有另一些說法,但兩書都指其源為亞洲東部靠海之處),以至當時風行一時,現似匪夷所思的蕃茄藥丸故事,此書的資料甚充足。不過這書跟整個系列,似從香港書店的書架移走了。香港的有心人不妨在網上書店,或在灣仔的城邦書店碰運氣。<

延伸閱讀:
〈蘿蔔經〉
〈動物脂肪的滋味〉
鄧小樺的〈食‧字‧人〉(略談年糕和塊根)

《情色都市》新書發布會

Saturday, October 22nd, 2005

2005-09-book.JPG
早前提及老朋友李偉儀的同名專欄結集《情色都市》出版;發行商在出版後一個多月,安排場地讓她開發布會兼討論會。詳情如下:

《情色都市》新書發佈簽名會暨情色討論會

講題:都市女子的情與色
主持:梁偉怡(香港非正規教育研究中心執委)
講者:黃結梅(新婦女協進會成員)
陳順馨(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
李偉儀(《情色都市》作者)
日期:2005年10月22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4時30分
地點:天地圖書門市部(香港灣仔莊士敦道30號)

討論會官方網站
討論會影像傳真(肥力貢獻)

20051001雜訊 (生活)

Saturday, October 1st, 2005

謝謝大家 Thank you all

多謝大家的生日留言。Thank you folks speak something for the blog’s first birthday.

對外事務的宿命規則

西:「……外交的本質是一邊跟對方握手,另一隻手就用作互相毆打。」

加治:「對,每個國家的外交手法都是這樣……;沒有國家會伸出雙手,互擁對方啊!」

弘兼憲史,《加治隆介之議》第20冊

外交如此,對人很多時也會如此,暫想不到如何改變。關係要好的話,相擁或雙手緊握意料之外;關係惡劣的話,可能雙手互格,或拳來掌擋。然則人生在世,以這些手法相待的人不會很多,關係也會時好時壞——雖則悲觀的說,壞到底的恐怕更多——,很少會常以同一招對同一人。

關係處於「要好—惡劣」一線的中間段者,相處時大抵會兩手互握,另兩手活動自如。而那兩隻自由活動的手,拿來”give him/her five”,或鬥膂力,或都垂下來,均可見二人關係如何。我想,開網誌以字會人,面對意見不同的朋友或相識時,看怕也是如此。

牛棚書展

第三屆牛棚書展(官方網誌)已是第三日。這兩天是週末,預料不會下大雨,到會場走走或設檔的朋友當有不少。今年設檔的友好包括:

思存
鄧小樺
洛謀
華利
李偉儀

準備這兩天都到場支持。——說到底,香港書展檔租太貴,不設可享受陽光和清風的露天攤,湧進去「投垃圾」(語出黃老瀚)的人又過多,雖云牛棚書展的質素未必很高,未必大掃俗大添雅,有點空間讓大家見見朋友,也是好的。

他們理應高興

這組織的不少成員,曾親歷十四年前,他們所屬會派的要求被議員們否決;兩年前,他們已組了組織,但組織牽頭的行動又失敗告終;現下民政事務局中人未被他們的原則和言行教化,準備立法「逆向歧視」他們堅守原則的行動,社會又一貫的人慾橫流,見律政司有此行動,努力得到回報,就算最後結果如何,也應高興的——

歡迎政府決定就824肛交年齡裁決提出上訴

本社歡迎政府決定就8月24日高等法院夏正民法官裁定《刑事罪行條例》第118C條禁止21歲以下男子進行肛交行為違反《基本法》及《人權法》一裁決提出上訴。由於高等法院的裁決漠視了肛交的高風險,及對心智未成熟的16至21歲青少年所造成的深遠影響。此裁決帶來社會上廣泛的討論,最近更有調查指出接近5 成的受訪者表示裁決並不合理,會鼓勵青少年的接觸高危行為。有見及此,本社及香港性文化學會於此段時間收集到逾25,700位市民的簽名,要求政府盡快提出上訴,並已於9月20日早上到政府總部遞交首批16,000位市民的簽名。

對於是次肛交合法年齡訴訟及其影響,我們謹此呼籲:

1. 特區政府正視裁決對社會的影響、認真看待社會上的討論、回應逾25,700位市民對政府的意見;

2. 法治是香港的重要支柱,而有關訴訟的爭議涉及範疇甚廣,法院應參考所涉及不同範疇的文獻及研究調查報告,就有關的法律爭議作出令公眾信服的澄清;

3. 如法律有修改的需要,應交由立法機關及公眾作深入的討論如何修改,達成能平衡各方面的價值的方案,而不應單由司法機關作出裁決。

為免遺漏,現說明:這組織叫明光社,組織主要人物多來自香港的新教福音派教會。我不屬福音派,對其教導不盡認同,惟律政司已提出上訴的話,我的意見是且觀其事。

代郵:稿債

卻說上開之事未成事時,明光社邀得若干醫護人員聯署,支持律政司成上訴之事。但那刊在報章上的廣告,其觀點疑團多多,惹來一班自由派朋友抨擊。當中的阿藹,邀我寫點甚麼。稿未寫,是為稿債一。

稿債二,是一篇有關番茄的文字。且看能否在這週末完成這兩篇。

長‧仿通寶式

Thursday, September 22nd, 2005

通寶式的網誌到底如何,可按連結。但申明在先,這裡並無肥老闆,亦不提父子情,只得拉雜成篇。

停擺

本篇初發時的置頂吹水會宣傳稿,實是月初發出,跟下面的「泰昌動態」發出的時間差不多。過去兩個多星期,並沒寫新篇——我生活作息其實如常,沒嚴重事發生,依然不時在其他網站留言,只是沒好好定心寫點甚麼吧了。

如果說生活的變化,那就是再投讀書生涯,早前已曾提過。閱讀、功課等是有的,放在這裡的時間想應會減少。

回家讀點書

這次回所謂的母校,念兩年的翻譯文學碩士課程。課程只得星期一至五的課,星期六不設課堂,想是讓各同學有多一整天溫習。課程須二十四學分畢業,即八科,一學期只能念兩科,不能多也不能少,未來兩年除五月下旬至八月底外,每星期這邊該上兩晚課。第一學期選了進階翻譯研究跟粵英傳譯。傳譯此門學問以前未嘗接觸,加上英語聽力一般,實是挑戰。

若問為何選讀翻譯,我現在的回答是:配合自己的語文學習計劃。過去三年學習泰語,一則為譯介泰國當代電影——詳見這裡的sidebar連結——,二則是修習後不久才想到的:掌握泰語以讀曉泰語原文,藉此譯介其他的泰國事物予華語世界,多賺點錢。

三年修習,我對泰國人事物,從零碎認知至略識一二。除了從課文學得一點皮毛外,就是曼谷遊的見聞和瀏覽有關網站所得。現時我能念大部分的音節,可湊合說幾句話,但掌握的字不夠,也不怎做聆聽練習,若要當譯者謀生活,還要多加努力。我希望三年後能通曉泰語,應付日常的閱聽講需要,之後再多學一種歐洲語言——可能是西班牙語,取其通行範圍較廣。

blog是一家店

五六個月前,因為有線電視的一集《新增點》(現已易名為《教育新增點》)討論本地網誌,一眾網誌寫手紛紛回應,力言自己的網誌觀跟那集節目所說的如何不同。當時我並未和應,蓋覺得沒有太大必要即時表態。時隔數月,雖沒人問詢或質疑寫網誌的理由或取態,但自己的想法漸漸形成,亦跟旁人說過,不妨在此記下。

我的想法比較典型。blog或云網誌或云個人文字網站,都是個人(少部份是幾人合作)在網上的一個窗口;把一票網誌聚起來,就有小商店(corner shop)匯集,或如九龍尖沙咀百利商場服裝店林立的模樣。當然將網站裡、個人清單裡或心裡的網誌連結排列調動的話,比搬商店容易。既云小商店,則可按店主的喜好做買賣:專門店無妨,雜貨店也可。若能聚得一些熟客人,跟店主討價還價兼談天說地,最好不過。經營網誌費錢不多,利用免費平台的花錢更少,不用擔心存貨套不了現,只怕不及推出,無人問津。對於想過老闆癮而無甚財者,設網誌也許是一種不錯的替代法。

朋友出書和朋友生辰

2005-09-book.JPG
老朋友李偉儀,數年前開始兼職賣文生涯,主顧為本地報刊。是月她在《成報》的專欄結集出版,跟專欄同名,亦叫〈情色都市〉,分「情色」、「都市」、「彩虹」及「紫藤」四部分。附圖為書影。下星期的牛棚書展(書展網誌),她會在性工作者支援團體紫藤的攤位現身幫忙,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支持。

好朋友彭小倩(偽/藝名),是日又大一歲,可喜可賀,祝她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至於九一八出生的老朋友梁國基先生,早前生辰正日已真人陪伴K歌,惟日月君突有工作在身,未能豪唱,實美中不足。

母女對話

最後送一個小故事,絕非虛構。

少婦問其六歲之女:「我唔要妳喇,好唔好?」
其女應曰:”Don’t ask such silly question!”
少婦無言以對。

無邊閒談會(二):夏讀(又名書、輸、勝、贏)下篇

Saturday, August 27th, 2005

上集概要

上一回,來者六人。我們談到作者、舊書、看書,也湊熱鬧,把剛過去的香港書展用言語剖得體無完膚。然而,藏書、棄書、送書、寫書等等話題無暇開展,談舊的題目亦嫌意猶未盡。

既說了有下集,就要來下集,不能使我多添一張不準時兌現的期票。

「夏讀下集」
集合時間:八月二十七日星期六下午三時,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大堂外
閒談時間:下午三時十五分至七時,實際情況視乎氣氛及場地而定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附近,新填地街15x號一樓的某家咖啡店
報名辦法:comment本文(本文容許非blogger用戶留言)或電郵肥力(eric.spanner@gmail.com),如欲中途加入,請先告知

無邊閒談會(二):夏讀(又名書、輸、勝、贏)上篇(20050726確認地點)

Sunday, July 31st, 2005

首次無邊閒談會談戀愛,出席人數差一個才足半打,反應不好不壞。第二次試辦會分上下集,佔七八月最後一個週末,試圖網盡星期六星期日有閒人士。

多得《打開》七年前開的文字玩笑,夏天談書會可堂而皇之稱為「夏讀」(卻不毒亦不獨)。談書不但可談所讀之書,所藏之書或個人閱讀史,買書、賣書、寫書、出書、印書、借書、不還或未還之書,甚至書中奇緣(不只趙某人講的千鐘粟、黃金屋和顏如玉)等,都可大談特談。

「夏讀上集」謹定於2005年7月31日星期日下午,「夏讀下集」則於2005年8月27日星期六下午舉行。上集出席者,包括固有台柱洛謀、靖然及(死)肥力。

「夏讀上集」
集合時間:七月三十一日下午三時,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大堂外
閒談時間:下午三時十五分至七時,實際情況視乎氣氛及場地而定
地點:都是百老匯電影中心附近啦……
報名辦法:comment本文(本文容許非blogger用戶留言),電郵肥力(eric.spanner@gmail.com)或Elaine(shuzhai@gmail.com),如欲中途加入,請先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