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初夏第比利斯陽光燦爛花正開——《In Bloom》
Tuesday, July 9th, 2013
預告片
詳細本事
1992年春天剛復國的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十四歲的Eka從學校回家。街頭的收音機播報國家要重建軍力,街上的拉達小汽車車牌還用西里爾字母。她在公寓入口拿了信,回家交給母親,問母親信的內容不果,只能走回自己房間。當時物資缺乏,Eka買新鮮麵包也要懂在店外排隊插隊。
一次平常買麵包,Eka和好友Natia插隊,恰好買到。Natia帶麵包回家,照常的跟祖母吵嘴,吵過咀出露台透氣,右邊的窗戶揚一支復國後的酒紅色底三色旗——二十年過,旗也換了白底一大四小紅十字。Eka回家路稍遙,依舊走過一度橋拱下,給慣常徘徊的兩個死小孩碰跌麵包。她捧回家後稍刮污漬,麵包又可以吃。她回到房間,見到姐姐與朋友吸煙聊天,她忍受不了,走到母親的房間,書架兩個,雜物不多。她打開一個抽屜,找到一個金屬盒,內藏一本蘇聯護照,一包煙,有些硬幣有些信。
Natia家開飯,她、祖母和弟弟靜靜吃,喝醉的父親跟母親又吵嘴打架,祖母最後心痛的,是摔破的一大玻璃瓶葡萄酒。
Eka和Natia也是同學。回到中學,Natia收到一束花,她跟Eka在小息在廁所談到那束花。Natia下課離校,男孩Kote上前說是送花人。Eka回到家,姐姐找來一班姊妹聊八卦抽煙喝酒。有人提到有個女孩給男友發現不是處女而給趕走。有人彈琴,一眾歡唱。歡聚期間母親的腳步聲漸近,十個少女一如任何一個角落在上課前狂歡的學生般,飛速收拾,閒談會變成有琴聲的溫習會。
又是一天。Natia準備上鋼琴課,另一個男生Lado上前。他帶她到一樓梯坐下,送她一支曲尺手槍,教她上彈,讓她自衛。Natia逃了課,跟Lado慢慢走回家,收音機傳來某處要戒嚴的消息。Lado在路上跟她說,要到莫斯科跟叔伯闖闖,回來後娶你。Kote看到二人走過。
Natia約了Eka,乘吊車上市郊某山,然後同跑到湖邊。Natia說,Lado送槍,就是想我長大。
Natia回到家,弟弟把自己反鎖在浴室,嚷著自己殺了人。父母就在外邊吵架。Natia先安慰弟弟,然後趁他離開浴室,把自己反鎖在浴室裡,將手槍放在洗手盆下。Eka回家,在母親的房間打開那金屬盒,讀一封封父母寫給對方的信。母親回家後看到,把信沒收,Eka連忙說要父親的地址,好讓她寫信。之後Eka下課後找Natia同行回去,邊走邊談父親的事。到了那拱橋下,還是那兩個死小孩來騷擾,Natia反擊,Eka勸止。
Eka終於待得三母女離家看父親的一天。母親和姐姐在晴天下準備登車,Eka卻留家不願去,母親最後一次勸不果,問如何跟丈夫交代,Eka答說她發熱好了。
然後Eka上學,在學校遇到Natia。小息時Natia把曲尺手槍強轉贈給Eka,說可用來嚇嚇Eka的對頭人。她倆回到課室,老師未到,裡面同學吵鬧玩耍,衝突間Natia拋擲書包,老師剛至逐她出課室,Eka賭氣說不如連我一同逐出。Natia頭也不回,一直走出學校,同學打開窗見如此,一哄而走。逃課的這個下午下大雨,一眾同學到碰碰車場玩。
玩樂後Natia回家,路上遇到Kote。Kote問Lado是誰,又想向Natia求婚,她只覺Kote是笨蛋,一口回絕。Eka沒有雨傘,走到拱橋下,見那兩個死小孩打另一男孩。她拔出手搶,中止打鬥,被打的男孩拾起自己的刀,兩人各走各路。Eka回到家,姐姐和朋友閒聊。姐姐問妹妹要煙,妹妹想到母親房間的金屬盒子。盒子本有一支煙,那時沒有,姐姐說是自己拿去,可隨時補回。妹妹之後向姐姐討一口煙抽,抽得沒咳嗽,窗外繼續下雨,一根煙在三個少女間傳來傳去。
Kote求婚不遂後的某個白天,Eka和Natia又到那麵包店輪候。穿迷彩服的戰士插隊,沒人敢吭一聲。正輪候間,Kote等人駕車擄走Natia,人人只顧輪候而沒伸出援手,Eka怒斥,給當中一個老人摑了一記。
不知過了多少天,Natia嫁給Kote,請Eka來她的住家婚宴。Eka來到,不發一言也不吃喝,然後請Natia進浴室,說要送禮。那禮物其實本屬Natia,就是那曲尺手槍。Natia把槍收在陽台。Eka問Natia是否愛Kote,Natia說應該愛,他是個好人。Eka再問,如是,那她是否還愛Lado。
觀眾沒機會聽到Natia怎答,或有沒有答。轉個鏡頭一間房內,Natia跟姊妹團說如何給Kote等逼婚,如何喜歡上Kote。Eka都聽得到。眾人轉移到客廳,Eka喝了一口酒,在廳中心當著賓客獨舞幾分鐘,算是慶賀好友新婚。
宴後的早上,Eka問母親她對頭的父親是否給她父親殺了,以致如此。母親說沒有這回事。母親然後上班,餘下她在廚房喝茶吃早餐。到了晚上,區內停電,Eka在大媽看的商店買到蠟蠋,然後上Kote的家看Natia。Eka給好友說學校的事,好友說丈夫不想她繼續學琴。Eka問是何故,Natia怨她跟其他人一樣,就只懂問。然後Natia說,家裡人借錢讓她結婚,但不會借錢為她做生日。Kote回來,少夫少妻之後吵架。
Natia確有生日可做。她回到娘家,祖母喜上眉梢,做了飯讓孫女和Eka同慶。二人在陽台吃飯,盛葡萄酒祝杯,然後地面傳來結他聲,Lado和朋友到這區逛,二人隨即下樓。Lado和Natia談了幾句,碰巧Kote和朋友開車來,把Natia接走,瞪了同樣年輕的Lado一眼。
回到夫家,Natia在陽台拿了槍,在浴室上了子彈,擎槍作勢後,還是出來吃晚飯。餐桌旁的電視說邊境的阿布卡茲又如何如何。
Lado在街上給Kote等人碰到,他們要給顏色Lado看。Lado好不容易擺脫,正喘息間,Kote趕至,向Lado的腹致命一擊。Eka為日間的事到Kote的家,Natia和兩老為這天的事而吵,而Kote殺Lado的消息,Natia已知道了。又吵了一頓,Eka說手槍既已回到Natia手上,Natia不如用槍報仇。Natia沒有聽話,她在清晨時分,把手槍投到那市郊山上的湖,Eka也都看到。
Eka最後在另一個白天去看她的父親。她父親在牢裡服刑,監獄離城一段路。她申明來意時,獄卒問她多大,她答今年十四。
不同年代,不同京城,都有陽光
以首都為中心,不乏太陽光線或其意象的成長期電影,華語片也不缺。我立時想到的是1990年代的兩部:故事在北京發生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1994),和故事在台北發生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1991)。《陽光燦爛》顧名思義,《牯嶺街》的英文名就是貓王皮禮士利歌曲〈Are you lonesome tonight〉的歌詞”a brighter summer day”。《In Bloom》則以大量的日景透出陽光,雨景和夜景只有短短幾場。放過電影後,我就此問其中一名導演Nana,她說這可能反映主角的個性和心情,而她十四歲時正是1992年,那時生活艱難她卻年輕,片中不少內容類同她當年遭遇。片裡反映年輕而生活艱難的一例,是兩場兩個女生在麵包店前跟一大群人輪候買出爐麵包為主糧的戲。第一場是生活日常,第二回卻間接改變其中一人一生。
這三部電影背景都是所謂的大時代之後。《In Bloom》是蘇聯解體後格魯吉亞剛復國的不穩世道,《牯嶺街》是國共內戰後十多年,政治審查猶存的台北,兩部片都夾帶反映時代的廣播。《陽光燦爛》呢,是文革中期,說緊張也未算最緊張,說高潮也不是最高潮。雖然少年所處的首都某處,不是大暴風眼,但時局就如當時播放的聲音(《陽光燦爛》有的是文革歌曲)般,一點一點的滲進、影響主角的生活。
不過主角們生活的重心,是他們所處的少年群體,而這些群體做的無關國家大事。《陽光燦爛》有少年「幫派」,《牯嶺街》的少年幫派更見「正式」。主角小四也能躋身在同學群體。Eka和Natia有學校的同學,學校以外就遇到Eka姐姐的姊妹、橋底的二人童黨,或是Lado或Kote的少男群體。最後決定Natia未來的,則是Kote和他的同黨。Kote看上Natia,最後能得到她,既因為Lado不在第比利斯,也要靠同黨和他一同出動,把Natia擄去,令她半屈服。而婚後Kote雖說把情敵殺死,但之前的過程亦有同伴參與。
男主角vs女主角
若說三部片除了時和地各異,《陽光燦爛》和《牯嶺街》的主角是少男,一對少女則是《In Bloom》的主角。”In Bloom”,如花盛放之時,到現在還是多用來形容少女。《陽光燦爛》的主角馬小軍,憶起當年迷戀少女米蘭,最後竟衝進她的房間胡鬧。《牯嶺街》的小四,見心儀的小明無法符合他的期望,在牯嶺街把小明刺死。《In Bloom》的故事雖以Eka和Natia為主軸,但她們在兩性關係並非居主導。Eka並非追求者,也未為異性所追求,而Natia則先後給Lado和Kote看上,二人的爭奪戰終於半逼婚和殺戳。Kote和Natia的婚姻也把Eka和Natia二人拉遠。或許有關,或許無關,她們不動或被動,可從另一場戲找到線索:Eka姐姐的好友說八卦,說一個不再是處女的女孩被男友拋棄。按此而論,當時未婚男要的是處女,也介意未娶的伴侶不是處女,女生若於性,甚至愛情先行主動,會予男性如何印象,或許不難料到。
再說一個例子。Natia年輕,Lado和Kote卻先後向她求婚。這已非童年式胡鬧或天真的「結婚」,可青年如成年人般求婚,卻教我們難以想像。電影沒有言明年輕求婚是否普遍,但劇情則反映當時有些年輕的第比利斯男子,有意及早以婚約綁住自己喜歡的女生,女生卻未有如此主動。電影之外的資料也可充當旁證,指出格魯吉亞的早婚,以至未成年婚姻現象並非罕見: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引用的一項2005年調查結果指,受訪的20至24歲格魯吉亞女性,有一成七在18歲前結婚,其中鄉間比城市來得多,教育程度愈高,早婚的例子愈少。此片的故事不在農村發生,女主角也都是初中同班同學,然而成年前求婚,和成年前結婚,都在片中其中一個女主角身上發生了。
情愛男女不盡平等,動武的距離則似乎較窄。Kote和同黨可以光天化日,乘眾人苦候買主糧時擄走Natia,他們也可以「追捕」Lado,以至由丈夫解決情敵。在Natia和Eka傳來傳去的曲尺手槍雖然最初來自Lado,但她們也曉得這能防身,亦即明白,或再次確認,動武,甚至示武,可以免卻或解決一些問題:Eka在死小孩前晃動手槍,令死小孩無法繼續二攻一。可她們只讓對方看到她們的武器,但沒有用來傷人殺人。Eka沒有開槍威嚇欺負過她的死小孩,為甚麼?Natia兩回或可能開槍,是否因為想到要對付丈夫,或是其他的原因,所以沒如丈夫一樣殺人?片中情節沒有線索,而她們的作為,令她們跟Kote明顯不同。她們沒動武傷人,不過並沒有避開衝突。而在衝突之前,Eka通常比Natia沈著。
都市裡的時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In Bloom》述說的是過去,道具自是重點。主角疑是謝瓦爾德納澤(Eduard Shevardnadze)的街頭海報,西里爾字母的車牌和蘇聯式小汽車,蘇聯式公寓和懸出的酒紅色底國旗,還有少女身穿的啞色衣裳,都有力襯托當時的氣氛。而成長或城市生活這些能得四海共鳴的元素,與片裡的地方特色並無衝突。數分鐘長鏡頭裡Eka給Natia跳的傳統舞,她倆後來共享的紅酒,甚或Eka在Natia婚宴翌晨在家裡喝的茶(那是也稱「劉茶」的格魯吉亞茶嗎),二人輪候購買的大圓麵包等,都已在那裡流傳多年,是歷代生活的一部分。這些小節,使《In Bloom》不光是一部關於成長,或青春的片子,它也更實在的承載時代和本土。
(慢看香港國際電影節2013(一))
In Bloom / Grzeli Nateli Dgeebi / 美少女戰事 (2013)
Nana Ekvitmishvili(編劇、合導)、Simon Gross(合導)
102分鐘
延伸閱讀
水爺:我沒有溫柔,唯獨有這點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