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March, 2015

利維夫舊城東

Sunday, March 15th, 2015

到利維夫的遊人,該很少不到舊城東。舊城東是利維夫的精華所在。


從市政廳鐘樓頂向下望向拉丁座堂

舊城東面積不甚大,隨便在外緣某處找個起點逛都可以。從橫過自由大道的電車軌向東走,到第一個十字路口,左方不遠有耶穌會的聖伯多祿聖保祿堂,內有地道;右前方另會見到一座大教堂。羅馬天主教聖母升天座堂,城裡人慣叫拉丁座堂(Латинський собор / Latin Catherdal),屬羅馬天主教,是舊城東三座聖母升天教堂之一。座堂於1405年落成,現內裡左右各有小堂,一如不少規模較大的天主教堂般。在蘇聯統治利維夫約五十年間,此堂仍准舉行天主教彌撒,但主教就要搬到波蘭境內去。


卜炎家族小堂內部

如目光仍留在拉丁座堂,繼續向東走的話,在拉丁座堂盡處附近,也就是第二個十字路口,可見到一座小教堂。這小堂是卜炎家族小堂(Каплиця Боїмів / Chapel of the Boim family)。拉丁座堂以前外圍有墓地,而在墓地內的小堂,也曾是家族不少成員的下葬處。墓地後來他遷,小堂仍存。小堂祭壇和天花滿是雕刻,從外自然看不見,而正面外牆的雕刻,若從電車軌望去,也是難以一睹。只能多走幾步,再多走一步和花點入場費,才可飽覽這小堂規模可比佛寺的雕刻。卜炎家族跟中國也有點關係:家族成員卜彌格(Michal Boym,1612-1659)生於利維夫,成年後晉鐸,三十多歲東來中國,之後為南明朝廷往返歐亞,最後未及回朝覆命,就在廣西去世。


市政廳和市集廣場的海神像


從利維夫城堡舊址看舊城東,攝於2014年

卜炎家族小堂此時在右手邊,左手邊則見到一座中有高塔的大型白色建築物,那是市政廳。市政廳現仍負起市政功能,但也是遊人去處。高塔是市政廳的鐘樓,遊人付費後可走逾三百級木樓梯——先是四方梯,後是螺旋梯,中間還經過鐘樓時鐘的機件——,到塔頂俯瞰舊城東的風光。我少走樓梯,到塔頂後雙腿稍累。塔頂的觀景台用鋅鐵舖成,雖有圍欄,但覺不太結實。如要穩固的觀景處,可選舊城東北山上的利維夫城堡(Високий замок / Lviv High Castle)遺址,而且免費。波蘭人於1362年建成現存的城堡,奧地利人在十九世紀把殘破的城堡拆賸一幅石砌牆,山頂成了觀景處,但從此處望舊城,當然不及在市政廳鐘樓般清楚了。


Diana像旁的星期一探戈舞會

市政廳所在處是個廣場,名為市集廣場(Площа Ринок / Ploshcha Rynok)。波蘭人十四世紀中葉佔領利維夫後,就闢建廣場和市政廳。廣場四角各有水泉,水泉中間均有一個希羅神像:西南角的海神Neptune臉朝拉丁座堂,背向遊客中心;東南角的Diana旁有露天咖啡座,常有星期一黃昏探戈舞會;東北角的Adonis,以及西北角的海神妻子Amphitrite。現在的市集廣場沒有大規模的攤檔,教我聯想到市集的只是廣場一帶的露天咖啡座、冷飲攤、穿上傳統服飾的糖果小販或藝人。廣場四週文藝復興式房子一樓的商店,生意更盛。然而,市集仍在舊城東,不過轉了位置,分處東西。

由市政廳西南角沿電車軌向東走,對面的房子門牌由市集廣場22號漸降至11號。在市政廳正門對面的16號房挺古老,初建於十五世紀。稍東的14號樓一度是威尼斯公使的住處,也有了威尼斯房的稱號,正門仍有威尼斯共和國的獅子徽號。現時房子二樓和地下室各有一間餐廳,由同一集團經營,二樓的餐廳以共濟會為主題,食客沒一折卡的話,餐價會甚驚人,地下室那餐廳會在另文詳述。


利維夫市集廣場的黑屋

在Diana水泉向左轉,對面就先後是市集廣場門牌10號至2號。1號門牌屬市政廳。10號是座巴洛克式的舊宅邸,現時樓上是民俗和工藝博物館的分館,一樓則有爿甚有規模的紀念品商店。9號曾是公教樞機的住所。6號房是波蘭王若望三世(Jan III Sobieski,1629-1696,1674-1696在位)於利維夫駐蹕之處,此房最初的主人則是名希臘裔商人。此房比廣場四週的其他房子闊約一倍,如以闊度計算物業稅,房子的主人顯然要多付。它已成博物館逾百年,內裡陳列不少家具、畫像、瓷器等,樣式未盡奢華。外牆背後還有個義大利風格的內庭。4號樓呈文藝復興風格,其沙岩外牆歷多年成黑色,故有黑屋之名,頗為矚目,現在也是博物館。


O Adonis!

此時人已在Adonis像和水泉旁。Adonis像望向的是藥物博物館,但此博物館的門牌與市集廣場四角的樓房一樣,歸屬正門前方的街道。博物館左邊的樓房是市集廣場45號至33號。45號房在一次大戰後,波蘭復國時,有一家藝術家常光顧的咖啡室。隔鄰的44號房比較矮,只有三層,跟附近的不少樓房相較少了一層,窗的分布也不均勻:中窗跟左右窗的距離並不一致。43號樓有郵局,卜炎家族一度居於40號房。

這些樓房面向市政廳背面,市政廳背面的空地到了冬天,便闢為溜冰場。33號房對面是Amphitrite像和水泉,由水泉向左走,經過市集廣場門牌32號至23號後,又可重見海神像。途中經過的31號房高四層,一樓正門和商店大門上有刻工細緻的鐵框,二樓假陽台底下兩角各有獅頭雕刻。


舊城東的露天書市

再由海神像向東走,走過市集廣場10號,下一個十字路口便是電車軌南拐處。由近至遠,此時左手邊可見十七世紀初竣工的第二代正教聖母升天堂(Успенська церква / Dormition Church),其綠頂並無我們以為慣見的洋蔥型;然後有個年終無休的露天舊書市。遊客如我,那裡的西里爾字書看得見,可讀不懂,買不下,一些較易明白的非書籍舊貨,或更見適合。書市中間的雕像,與書市甚為相配,皆因紀念的是Ivan Fyodorov(Ива́н Фёдоров,約1525-1583,卒於利維夫),斯拉夫印刷業先驅之一。書市不遠處有個大圓拱頂,巴洛克式的教堂,它叫道明會教堂,最初由天主教修會道明會(Dominican Order)所有,戰後蘇聯在利維夫站穩腳跟後,教堂改為宗教及無神論博物館,烏克蘭獨立後,教堂改撥給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會。教堂正門上方寫上”Soli Deo Honor et Gloria”,意即「願尊崇和光榮歸於唯一天主」。


武庫旁的鐵匠

十字路口右邊的大樓在1906年落成,曾是保險公司的寫字樓,外牆有不少帶烏克蘭傳統風味的浮雕。稍遠處向街的是利維夫武庫,曾是城市防禦工事的一部份。武庫今時已是收藏冷兵器和甲冑的博物館,外面的露天地方不時有鐵匠即場獻藝,並售賣自己的作品。武庫的西南方曾有座叫金玫瑰(Золота Роза / Golden Rose)的猶太會堂,會堂在十六世紀末建成,及至納粹佔領利維夫後,於1942-1943年摧毀。會堂之後並未重建,2014年時遺址擬闢為紀念公園。會堂遺址不遠處有一幢餐廳樓,是以城中傳說為主題的「傳說樓」(ДІМ ЛЕГЕНД / Dim Legend)。


有點失焦,但亞美尼亞天主教會座堂內裡的色彩不減

利維夫往日不只住了波蘭人、烏克蘭人、猶太人和希臘人,也有四海經商的亞美尼亞人的足跡。由市集廣場Amphitrite像向北走一個路口,橫貫的街就是亞美尼亞街,而亞美尼亞天主教會的聖母升天座堂,就座落在該十字路口的東北角。座堂的地址在亞美尼亞街,但正門則在縱貫的克拉科夫街旁。座堂內部色彩甚繽紛,尤以祭壇附近為然。把這座堂算進去的話,利維夫舊城東已有三座叫聖母升天的基督教堂。此聖母升天座堂斜對面,又有一座屬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會的教堂,這教堂是基督顯聖容堂。它比聖母升天座堂年輕約180年,現存的建築於二十世紀初竣工。在基督顯聖容堂和自由大道東車道間,則有舊城東另一個露天市集。這個名叫Vernissage,法文解「預展」的露天市集,有賣油畫的攤檔,但更吸引境外遊客的,該是不同的烏克蘭傳統織品。

我於2011年和2014年均曾到利維夫,三年過,舊城東的旅遊商業味似濃了一些,未被東邊的政局打散。它會否步若干歐洲城市中心的後塵,早晚成為「舊城主題公園」,未盡可料。

夏遊烏克蘭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