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名字,和旅程原來的起點
利維夫市政廳,2011年六月最後一個星期日
地圖上某經某緯的相交之處,始終還是同一個位置,可同一個位置怎生叫法,往往隨年月和權力更易。烏克蘭西邊的利沃夫也是如此,但它比較好運,名字如何變,還是以L這字母帶頭,仍留獅子的印記。
1256年羅斯王加利西亞的達尼爾(Daniel of Galicia)在利沃夫建城,他用兒子的名字Lev為新城命名,而Lev也等同拉丁文的Leo,意即獅子。Lev在1269年繼位為羅斯王後,把韃靼人蹂躪過的利沃夫重建,成為他的新首都。十四世紀中葉,利沃夫落入波蘭人手中,有了波蘭文的名字Lwow,城市繼續興旺,不同民族的成員到來聚居。利沃夫隨波蘭—立陶宛聯邦興衰,不免受聯邦末年的戰爭波及。聯邦最後被三個強鄰普魯士、奧地利和帝俄瓜分,利沃夫在1772年聯邦第一次被瓜分時,給講德語的奧地利併入領土,城名變成德語的Lemberg。
奧地利帝國在十九世紀中葉轉成奧匈帝國,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解體。復國的波蘭人,和居於利沃夫一帶的烏克蘭人,爭奪此城和附近的土地。最後波蘭人站穩腳跟,新興的烏克蘭政權在波蘭、蘇聯紅軍和白軍等的爭戰之間不敵潰滅,利沃夫亦成了波蘭的城市。及至1939年,納粹德國與蘇聯先簽密約,然後一前一後入侵波蘭,德軍先抵利沃夫城外,然後讓紅軍完成任務,利沃夫併入蘇聯,改撥烏克蘭這加盟共和國。德國人最後還是東進求生存空間,利沃夫落入德國手上三年,到1944年才被紅軍趕走。蘇聯人最後從德國取土地,強要波蘭把西疆交換。同時間,Lwow或Lemberg漸漸給俄語的Lvov(Львов)取代,「利沃夫」這三個字,或者就在同一時間在華文記錄出現。1991年底蘇聯解體,烏克蘭由加盟共和國變成獨立的共和國,城名拼法變成Lviv(Львів)。
L字留下,獅子也留下。到了今天,利沃夫的市徽,還繪了隻獅子。既然利沃夫之名與獅子分不開,其拉丁文名字Leopolis,即獅子城,亦是意料之內。而若Lvov不再,今時已叫Lviv,還要叫利沃夫嗎,不如叫利維夫可好?
不管還叫利沃夫,改稱利維夫也罷,我本想在地圖上的這一點開始烏克蘭之旅,劃大半個圈後,於摩爾多瓦的基斯訥烏啟程回家。然而利維夫的機場在擴建,跑道連波音737客機也暫時難容,於是我臨行前,航空公司要客人更改機票的目的地,我只好在基輔開始行程,看過K-P和利維夫後,再經一次基輔。事後看來,這變未必壞,如果先在利維夫和K-P,到基輔時或已跟切爾諾貝爾無緣。
2014年五月最後一個星期六,從Lviv High Castle觀景台回攝利維夫東面舊城,遠方是較西的蘇聯式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