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February, 2014

基輔的蘇聯衛國戰爭博物館

Wednesday, February 19th, 2014

因為Capcom出品的投幣電子遊戲「1943」,在我小學五年級時,我開始認識第二次世紀大戰。爺爺留下的一堆1970年代中文版《讀者文摘》,是我當年速成二戰大概的基本讀物。那時我曉得歐洲戰場有東面戰線,位處蘇聯和東歐,也知道列寧格勒——後來又復名聖彼德堡——和史達林格勒——後來更名伏爾加格勒——曾有惡戰,但基輔如何了,不甚了了。後來經電腦遊戲、圖書和互聯網,知道基輔在戰爭初期的結局:發生包圍戰,大批紅軍被圍至擊潰。最後紅軍又收復。

也是後來,知道東面戰線的那場戰爭可稱蘇聯衛國戰爭,字面也可譯偉大的衛國戰爭。人到基輔,既是個業餘的二次大戰迷,豈會錯過看二次大戰現場的機會?市中心各地歷變多次,沒留甚麼易見的遺跡,在洞窟修院以南的國立衛國戰爭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the Great Patriotic War / Національний музей історії Великої Вітчизняної Війни)雖非主戰場,但文物集中於此,可改而覽之。

Mi-24
Mi-24

T-34 85
T-34 85

博物館北面入口較方便遊人出入。走進館址,較前的展館是援外戰爭館,展覽的都是二次大戰後蘇聯在境外軍事行動的文物。館外的陸空兵器多也是二次大戰後所用,如冷戰時多國陸軍主力T-54戰車和T-55戰車,PT-76裝甲車,還有要付費試「駕」的Mi-24直升機。我並非見展館主題與「輸出革命」或「紅軍侵略」(或者,有第三個歸納的說法)有關而不入,而是興趣稍缺,沒有購票入場。援外戰爭館隔一節舊壘牆,南邊便是一個陸海空兵器園,二次大戰的兵器佔大宗:卡車搭載的喀秋莎火箭砲,不少地方衛國戰爭紀念物必備的T-34戰車,SU-152自走砲,裝甲列車,裝上戰車砲塔的內河砲艇,Yak-9戰鬥機,還有若干款衛國戰爭時的輕戰車、裝甲車和軍用汽車等。後來才有的RSD-10中程導彈和數款米格噴射戰鬥機,亦同處一園。我往日少見兵器實物多見照片模型,到此不免要飽覽一番。

沒燃料的鋼鐵獨角獸
沒燃料的鋼鐵獨角獸

再向南走便是主館區。首先是條過道,兩邊皆有描述當年軍民抗敵事蹟的浮雕,東邊的小丘有座長明火塔,規模比基輔無名戰士紀念碑大多了,但六月末時沒見火焰,或是長明火沒開。過道盡處是主館前地,兩輛如獨角獸相搏的彩色戰車正在正門前,想是近年設置。主館正門向北的一邊,列了蘇聯各英雄城壘(因有Brest壘在內,故不盡是城)的名字。基輔雖曾陷敵一時,但因抗敵有名,已列英雄城壘當中一員。

主館呈圓形狀,館頂矗立一尊銀灰色的「祖國母親」像,連主館基座高稍逾一百米。祖國母親像左手持盾,盾上有鐮鎚的蘇聯徽號,右手舉劍,臉朝東,似用背禦西來的敵人,而非正面抗擊。伏爾加格勒的「祖國的呼喚」像,亦是臉朝東。兩者為何均臉朝後方,未能盡解,或是先提醒後方:「我在保護你們,我在喚醒你們。」「祖國母親」像頂有觀景台,我外遊時好登塔登高望景,但像下盡是更有興趣的事物,也都捨得了。

在基輔四天,此館來過兩次。第一次來到,相機缺電,另一塊電池沒及時找到,如不拍照,遊館就不盡值得,結果就有第二次。離城前的下午第二次來,準備較足,拍照自留,也方便複製送人。入主館未看展館,先到地下室寄放背包。地下室的衣帽寄放處,還有隔鄰的男廁面積都頗大頗廣,該是整個旅程所見最大的博物館寄物處和洗手間。一樓展館前庭有一兵士像,前有倒下的納粹鷹徽,而兵士像後邊直懸烏克蘭國旗,就是說了衛國戰爭不只是蘇聯的事,也是烏克蘭歷史的大事:那一場戰,烏克蘭一度全境淪陷,軍民死傷百十萬計。

1941年7月的基輔生活剪影
1941年7月的基輔生活剪影

後面的是烏克蘭受難地圖,前面的據說是碾骨機
後面的是烏克蘭受難地圖,前面的據說是碾骨機

主館分兩層展館。首層分區九個,涵蓋時期由衛國戰爭爆發至紅軍反攻前。紅軍反攻至勝利的展品,大多置在二樓。展品描述以西里爾字書寫,我不能細分是烏克蘭文還是俄文,只能憑地名和對二次大戰所知猜度展品所述為何。兵器在這兩層室內展館不缺,但更要看的是沒在露天區展出的照片、文件和文物,如基輔保衛戰前不久的基輔生活剪影,如集中營的鐵絲網、囚衣,或把囚者遺骨磨碎當肥料的碾骨機,如游擊隊的秘密木屋,如紅軍強渡第聶伯河用的木船,或是美英援蘇的物資包裝。

它來自廣島
它來自廣島

武運不長久
武運不長久

莫以為蘇聯衛國戰爭的戰場在歐洲,館內沒有關於亞洲戰場的展品。甫入展館,就有一塊刻明來自廣島的石塊,上有一觀音像。而在二樓展廳,兩塊書滿字的日本皇軍用日章旗,跟繳獲的軍刀軍號同展。彷如一體兩面。

展館最後一區叫紀念堂。紀念主要是平凡軍民。兩邊牆展無數人像照片,中間置一長檯,擺一行玻璃杯,一行餐具,兩行間是茶炊等物。此檯看似勝利歡宴所在,但無活人亦無人像在座。後來聽到蘇聯歌曲〈Alyosha〉(Алеша)〈勝利節〉(День Победы / Den Pobedy)裡征人不復生不復返的歌詞,不免聯想到那紀念堂。但活下來的戰士,也如〈勝利節〉此曲般,人漸老,憶當年,然後在日後某時,再與當年倒下的戰友再聚。

朱可夫的名字在高處
朱可夫的名字在高處

在二樓大堂舉頭望,見到紀念戰勝的徽章和圍繞它的浮雕,支撐穹頂的牆上嵌了因衛國戰爭而授蘇聯英雄的人名。排頭的是四獲蘇聯英雄的朱可夫(Geogry Zhukov,1896-1974),另一四獲蘇聯英雄,有自封之嫌的布里茲湼夫(Leonid Brezhnev,1906-1982,戲譯「補你之裂褲」)應因蘇聯英雄的銜頭不因衛國戰爭,故不列。

遊主館時,主館另有兩個短期展覽:一樓的是隨軍攝影記者Yevgeny Khaldei(1917-1997)的作品展,他最著名的新聞照片,該是紅軍在柏林國會大樓豎蘇聯旗的一張。二樓的是戰時士兵家書展,最記得的是家書多摺成三角形。

一次訪館如見熟人卻未及打招呼,二次訪館則如會熟人。二次訪館畢,由北路離開,路上見到幾個同旅舍的英國少男,他們先認出我,我認人太差,一時想不起來。離開出入口,再一次經過阿富汗戰爭記念像。說起來,阿富汗戰爭之於烏克蘭這一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其傷痛或類越戰之於美國。但這一痛,未必廣傳國外。

阿富汗戰爭記念處
阿富汗戰爭記念處

延伸影片
《Soviet Storm》,俄國製作公司Star Media於2011年拍竣的劇情式紀錄片,以蘇聯衛國戰爭為主題,有英語旁白版本

夏遊烏克蘭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