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聶伯河左岸旁
Saturday, November 30th, 2013基輔市中心在第聶伯河西岸,面朝北的話,西岸也就是左岸。遊客想到的基輔名勝,大多都在左岸一邊。市中心則在丘陵上,所以市中心離第聶伯河還有斜坡,從市中心往第聶伯河和右岸望,除了高居臨下,還會看到斜坡一片青蔥——那裡不甚蓋房子。
民族友誼拱
除了看河看對岸,第聶伯河左岸近基輔市中心去處還真不少。何里夏街東北端是歐羅巴廣場,東邊接著公園,從車路往裡走,可以見到一條實在的銀灰色金屬彩虹。那叫民族友誼拱(Friendship of Nations Arch/Арка Дружби Народів),1982年落成,以紀俄羅斯和烏克蘭同居一國。它白天是銀灰色,據知入夜後會放彩燈,成了一條人造的七色彩虹。
友誼像和浮雕
這實在的鈦製彩虹也太大。它直徑五十米,即最高處離地二十五米。因為太大,其下的友誼銅像和記錄俄烏兩族1654年會議的浮雕,也變得相形見絀。不過只要挨近銅像和浮雕,就曉得兩者體積也不少。友誼銅像歌頌工人友誼,於蘇聯年代豎起,意義不消多說;可那在基輔東南不遠的Pereyaslav召開的俄烏兩族會議,就影響烏克蘭達三百多年。該會議一方是扎波羅熱哥薩克人,另一方是帝俄代表,談的是兩班羅斯人如何合作,以拒波蘭—立陶宛和鄂圖曼等勢力。哥薩克人最後答允投向帝俄,但他們固有的獨立勢力,就一點點的被帝俄吸納進去。及至帝俄覆亡,蘇聯內戰剛啟,嘗試獨立的烏克蘭武裝就夾在紅軍和波蘭人中間,旋即潰滅,烏克蘭成為蘇聯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就算蘇聯衛國戰爭後亦然。今時兩族分兩國,但以基輔是羅斯各城之母的身份,帝俄以降來自莫斯科和聖彼德堡的統治,及至近年的橙色革命,隨後俄國拒絕賣天然氣給烏克蘭,克里米亞的主權該誰屬,以至烏克蘭要西向歐盟還是東依俄國等事看,簡單的說兩族是表兄弟、兄弟、朋友或歡喜冤家,都怕武斷。但我就武斷好了:兩國是對表兄弟,論兩地受基督教文明洗禮似有先後,說語文似同仍不同,同擁大片土地,確有點表兄弟的模樣。
看友誼拱不用長站,它向內陸的一方有個大看台,可從容慢慢欣賞它何其巨大。走到友誼拱背後,可看到第聶伯河,和對岸島岸的沙灘。友誼拱旁老早做起生意,有些機動遊戲攤和可口可樂廣告之類。——卻說在布里茨涅夫(Leonid Brezhnev,1906-1982)掌政的1970年代,百事可樂先獲機會在蘇聯生產發售,但後來可口可樂也能在蘇聯售賣,銷量迎頭趕上,結果又使百事可樂居可口可樂之下,我最簡單的聯想是:社會主義政權也保不住資本主義市場的老二,老二又不敵資本主義市場裡的大哥。
Lobanovskyi球場
從友誼拱走回歐羅巴廣場,向南轉就是基輔戴拿模(Dynamo Kyiv)的原主場入口。球場以Valeriy Lobanovskyi(1939-2002)命名,紀念這位為基輔戴拿模,還有蘇聯和烏克蘭足球建樹良多的領隊。基輔戴拿模近年多在市內的奧林匹克國立體育場作賽,Lobanovskyi球場則由基輔另一支球隊基輔兵工廠(Arsenal Kyiv)所用。我不甚好足球,也沒有喜歡的球隊,到場心不動,未有闖過入口閘機嘗試一探球場究竟。紀念品商店也沒能引我消費。
月台看到的阿仙奴
很長的電梯
沿路向東南走,會先後經過近年發生多回勇武抗爭的內閣辦公樓、國會大廈,稍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然後便到基輔軍器廠一帶。軍器廠在1764年創立,現時還有生產,可產品也不只是兵器,亦有精密器材。軍器廠所在之地,價值也因城市發展漸漲。軍器廠東北有與它同名的地鐵站Arsenalna(Арсенальна),深達105米,暫居世界第一。站深如此,我的解釋是:軍器廠站地面仍在高地,下一個站是第聶伯站(Dnipro / Днiпро),位處第聶伯河左岸地面,兩站間的軌道不宜太斜,如是者軍器廠站要挖深一點,同時也加強車站的防空能力,成為一個更安全的防空洞。從月台到地面,要走兩道扶手電梯,平均算來,一道電梯升降五十米,但不像香港的地鐵站般,或要走一段連接路才可到下一道電梯。
無名戰士紀念碑
主席留下的花圈
軍器廠站以南靠河的名勝附近沒有地鐵站,因此遊客要遊覽的話,往往會乘地鐵在此下車,或步行或換乘巴士小巴等前往。初夏晴朗天多,太陽不毒辣,我是大汗人,但走走也不出汗。向東南走一個路口,是基輔的榮耀里,那榮耀則歸於蘇聯衛國戰爭的將士。榮耀里盡頭是無名戰士紀念碑,一支灰黑碑指向天空,底下一道長明火,簡潔而典型。想長明火並非自然地生生不息,基輔的這一道,走近時除了熱氣,還有「嗬嗬」聲響,如燒得正旺的氣爐。看無名戰士記念碑之前,時任人民共和國主席的胡錦濤方到過基輔,他的一個花圈自然少不了。
下修院區。我看中那個木棚
也是下修院區
之前提過,無名戰士紀念碑和國立大飢荒受害者記念博物館相隔不遠,兩者間有條步行道連接。此博物館前文已述,不贅。再繼續走,可到正教聖地基輔洞窟修院(Kyiv Pechersk Lavra / Києво-Печерська лавра)。修院建於1051年,先有南邊以洞窟為主的下修院區,北邊的上修院區在數十年後出現,以教堂為多。下修院區的洞窟因為內裡清涼乾燥,歷年不少教士的遺體存放於此後,也漸變得乾而難腐,朝聖者來到便有幸入洞瞻仰聖者。上修院區除教堂外,部份建築物闢為博物館,至少已有五個。可我留基輔四五天,下修院區的莊嚴肅穆,或上修院區各博物區藏品如何金碧輝煌巧奪天工,都未入我眼,只暗詫修院外留大鬍子,我以為保守到底的正教出家人都用起手機來,但其實不足為奇。最容易的解釋,是洞窟修院以南有個我更想看的去處。
那個去處跟無名戰士紀念碑都是蘇聯時代所建,兩者旁邊則有代表傳統的洞窟修院,和新國家銘記舊日傷痛的大飢荒受害者記念博物館,蘇聯和非蘇聯的象徵建物毗鄰而存,我難免穿鑿附會,覺得這樣的佈置隱含兩三股勢力和歷史間的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