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January, 2010

樓餘下半邊兒

Tuesday, January 26th, 2010


20091220 17XX 旺角彌敦道581號

20091220 17XX 旺角彌敦道581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的樓房大都比以前建得高一點,好爭取多點空間。1950年代至1960年代,升降機未算太普及,不少住宅樓建的五層高、七層高,或過十層高,都沒升降機,連接各層的是樓梯,不及西洋有升降機的數層樓公寓「先進」,都叫「唐樓」。

那時代較小的唐樓,如照片所見的,高約五六層,一層樓一條樓梯兩個單位,後兩者可用「一梯兩伙」說之。地面一層通叫「地下」,多作商舖,前舖後居或作坊較少。

此樓現在該餘半邊。估計此樓當初佔了兩個門牌號數,佔地也至少兩個地段。至於地段內的五個單位連地舖的地段分配如何細劃,我懶花工夫思索追查。彌敦道在九龍半島,是半島甚繁盛的街道,拆建的可能甚多。想另半邊樓年前被隔壁商業大樓富時中心的發展商收購,最後那半邊樓連同商業大樓所處的地段一併發展,建一樓先拆半樓,現在樓就餘下半邊兒。這種事例在香港不少。

不過半邊樓的顏色該不是來自賣半邊樓的收入。老唐樓業權多分散,以前的業主也少有組織業主立案法團,賣樓的錢當年怕盡歸賣樓者,沒甚麼可能撥一點錢粉飾修葺餘下來的結構。這數年市區重建局和香港房屋協會等汲汲推廣舊樓修葺,別的不說,市區很多舊住宅大樓都給粉飾一新,外牆色彩斑爛。——想到這裡,對於懷疑市區重建局重建手法的朋友言,它的舊樓修葺計劃,想聽說時也可能覺得不是味兒。

幾乎漏提,第三層樓的窗框,該是原來的生鐵窗框吧?

(攝圖作文0001)

那年秋天,波羅的海:又一個堡

Sunday, January 24th, 2010

目錄
第四回:高雅河谷

猶豫即是想,想好後進博物館參觀。

圖雷達博物館區(Turaida Museum Reserve)有舊農莊、「圖雷達玫瑰」瑪雅(Maija)的墓、民歌山歌雕園(Daina Hill Song Garden)和圖雷達堡(Turaida Castle)等。走過舊農莊,看過瑪雅墓後,便入圖雷達堡。


圖雷達堡和Donjon塔

圖雷達堡和Donjon塔


圖雷達堡在日耳曼人到來不久後建成,通堡俱由紅磚建造,不加外漆,快八百歲了。城堡入口處北,前有工事,今餘牆基殘垣,和一座塔的下半部;堡南則靠山崖,之前在纜車見到的小小紅塔,就是當下眼前42米高的Donjon塔。城堡十八世紀後期曾遭雷擊,貯存的火藥爆炸,全堡嚴重損毁——未修復前,殘堡有另一番味道,從前遊人在山下遊山洞後,多會看看殘堡,而殘堡景色亦曾入風景畫。城堡主體建築修復工作在1970年代開始,工作現大抵完成。

前一篇說過,圖雷達堡是里加樞機主教(Archbishop of Riga)的住處,現堡內展館的展覽,亦與里加樞機主教和其領地有關:述領地興衰始終,並展當年器物,如主教衣飾教器,武士甲冑兵器,日用物品和硬幣等。雖說是里加的樞機主教,但其直屬領地,俱在城外。堡內亦有修復好的地下囚室,暖氣裝置和垃圾池等,垃圾池展出的則包括動物骸骨,與上面的遊人隔一塊厚厚的透明塑膠地板。

展館層多,以梯連接;上下樓梯多了,腳掌敲碰竟撞出頭痛來。但見Donjon塔頂不時有遊人從窗探頭外望,自思既然遠道而至,不能不登塔一窮千里目。登塔頂的入口不太好找,摸路一兩次後,終可忍頭痛強登梯,經六層走到塔頂。圓錐塔頂用木樑支撐,頂層木底,圓塔頂層的觀景窗看到的近景,不是朝南的圖雷達堡其他的建築,便是綠油油的樹頂,高雅河從中靜靜流過。遠方的電視塔依稀可辨。


從Donjon塔望向圖雷達堡

從Donjon塔望向圖雷達堡

歌雕園

歌雕園


從Donjon塔走下來,離開圖雷達堡,走到民歌山歌雕園。波羅的海三國民歌多,拉脫維亞歴史傳說的豪傑,多在傳統民歌唱頌,而這些民歌就成了歌雕園石雕的題材。說是石雕,但成品大致保留原石的部份形狀。我不太懂欣賞刻工,眼球再給園中色彩繽紛的秋葉吸引過去。


又見秋葉

又見秋葉


離開博物館區,登公車回到薩古達(Sigulda)鎮上。找了家自助餐廳隨便吃點東西,但不忘重溫俄國風雜錦湯Solyanka。回里加前又在長途客車站等,客車站小而新。

長途客車回到里加時,睡眼剛張,天早已入黑。

小心得

波羅的海三國的主要城市,多以長途巴士為主要交通工具,鐵路旅程比乘長途巴士花時間,網絡也稍遜。班次似按距離和兩地交通的重要性而定,較主要城市而近者則較密,如立陶宛的考納斯(Kanuas)和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單層大客車一天對開約20班;距離較遠者即較疏。國內長途巴士的票子可在長途汽車站售票處,或在登車時購買;如怕跨境長途客車票太搶手,無法登車延誤行程,也可先在網上購票。

其他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