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打

2008年的選片筆記:HKIFF shopaholic

前記

電影節今晚開幕,明日上班,本得到一張2145場的票子,但繼續浪費,以免無力工作。本來撥給許鞍華《天水圍的夜與霧》的時間,部份用來完成這篇選片筆記。

第十二年看香港國際電影節,第十三屆,第十二次自己買票。剛好一打(十二)。工作量增,星期一至五仍只望晚九點半場,但也不敢一星期三晚如是。星期六日加公眾假期則未必天天三四場,原因是吸引的片不夠多——自去年開始,自覺能吸引自己,或是真的好而未看過的電影,漸漸少了。圈點之後,正節期二十二場,節後回顧展十三場;我跟影友打趣道,恐怕再過些年,對電影節所放老片的興趣會對新片濃。

以下是今年的零碎選片筆記。

奇魅
荷里活和寶里活都不再陌生,努里活(Nollywood)除了經本地報章小專欄介紹,和伸手可及而不看的「你管兒」(Youtube)視頻外,未嘗一顧。《Peace Mission》可當作新味入門。乍看Peace一字,以為片子把尼日利亞劇情片興盛等同和平行動,一讀訂票冊子的英文簡介,才知Peace是受訪女士的名字。希望片子是DV製作,跟努里活大片的載體看齊,那就風味倍添了。

《The Good, the Bad, the Weird》是東亞式的北美牛仔片,有其神但人和地已非正宗,預示古怪。選《Chandni Chowk to China》和《Jade Warrior》為的都是看看外國配中國,會有如何的好戲。

導演們的「連續片」

寧浩和我同齡,追看他的新片《瘋狂的賽車》實想到「同齡」這一因素,另一原因是想延續從他短片前作《奇蹟世界》(2007)得到的速度感。賈樟柯好像繼續沿河溯源,《二十四城記》由似三峽往重慶,《河上的愛情》擺明見河。

是枝裕和、Atom Egoyan和Abbas Kiarostami都是熟名字,基阿魯斯達米的《Shirin》,會帶來多少張鮮明的臉?

老片:劉別謙、俞賢穆、Bergman、Antonioni

前些年電影節有Ernst Lubitsch的回顧展,看過的影友紛紛說他的笑戲寫的如何精到。今年電影節帶來他的一部默片《Pharoah’s Wife》,看看無聲是否勝有聲。

俞賢穆的《誤發彈》在年前的韓國電影回顧展看過,肌理豐富,人人有戲,值得一看。然因為看過,不妨把目光轉往另兩部今年選映的後作:《Kim’s Daughter》和《Rainy Days》。褒曼回顧展橫跨兩年,今回選了六場,比較隨意。安東尼奧尼的回顧展號稱全展,《La Notte》、《Blow Up》或《Beyond the Clouds》沒趁機重溫,《中國》也因時間不合放棄了,希望再看《Red Desert》時不要睡著。

另一些選擇

《Agrarian Utopia》是今年電影節唯一泰片代表。《About Elly》是因為伊朗。《Che》上下兩集一場價錢,但說「一張票睇到笑」確有點褻瀆味。《選舉》去年錯過了,今兒找到機會看一次。其餘選片,暫不細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