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秋天,波羅的海:故事就這樣開始好了

里加中央市場並遠方的Akmens橋
2008年九月底十月初,圓了自己的首個歐遊夢。按遊歷順序,目的地是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雖說尚有七國濱臨波羅的海,但說「波羅的海三國」,就是指這三國,之後的記述不免從此俗。
出發前不免告知身邊諸人,自己要遠行去,也免不了告知他們目的地何在。三國少在新聞或生活出現,重新獨立未及二十年(1991年秋天起纔廣獲承認),識者不多;又上個十年歐洲獨立國家不少,把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與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加斯洛文尼亞混淆的,亦屬不少。我自不免簡述多次: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在歐洲西南,為巴爾幹地近地中海;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加立陶宛於北,南有波蘭白俄羅斯,北邊過了海有芬蘭,東有俄國,西面隔波羅的海有瑞典,也不顧對方是否記得牢了。
既說遠行,也有一二聽者想一究到底,問我為何去。若論原因,就是「足夠的好奇」五字,對該處有足以想去一看的好奇心,就可以因此準備去看。聯想到的是,選遠行目的地時,除了財力時間等外,好些其他理由說出口時,也似不太堅實——彷彿去哪處旅行,也要說服不會同去的對方了,想到此,就覺得答「為何去某處旅行」,有時並非易事快事。
而對某地有好奇心,至少要對某地有丁點認識,才能好奇。
直到升讀初中時,「蘇聯」還是個實實在在的國家,父母出生時,愛沙尼亞(Eesti / Estonia)、拉脫維亞(Latvija / Lativa)和立陶宛(Lietuva / Lithuania)都被蘇聯二次佔領,大夥所知,蘇聯就是蘇聯,最多記得以前風光一時的俄羅斯,或乾隆十全武功征討過的哈薩克,少人理會得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名字。及至初中時,各加盟共和國獨立或復國運動此起彼落,佔領時間最短的波羅的海三國,復國呼聲極高,三國名字打進香港電子文字傳媒。1991年8月蘇聯發生政變,政變旋即失敗,三國連同十多個加盟共和國「脫盟」成功,復國既成,三國名字退出新聞,年中該地消息在香港傳播者幾希。而香港人外遊東歐者,選俄國、捷克、波蘭、匈牙利或克羅地亞者,也似比遊三國者多。新聞以外,本地初中高中的歷史課,論歐洲則往往避開波蘭、瑞典或波羅的海三國所處之地,立陶宛大公國當年如何「犀飛利」,也只能從課外讀物閱得。我認識有此國時,好像已在念大學本科。
而「波羅的海」,因漢文文字詞性使然,最初聽到時,往往以為那是一個屬於或關於菠蘿(鳳梨)的海,後來才知是譯”Baltic”的”tic”一節音為「的」。名字形狀雖知,但只能到此為止,並未理得其生態水流等如何。
少年時,除課本電視及其他圖書外,家中有數十期中文版《讀者文摘》,其中〈書摘〉一欄,不時摘譯關於二次大戰或「鐵幕真面目」的書本。八十年代某期的〈書摘〉摘譯Alain Stanke的《So Much to Forget: A Child’s Vision of Hell》(刊出名字為《地獄童年》),讀此才識被佔領,森林廣披的立陶宛,曉得考納斯(Kaunas)這個立陶宛故都。而七十年代某期的〈書摘〉則摘譯Esther Hautzig的《The Endless Steppe: Growing Up in Siberia》(刊出名字為《西伯利亞童年回憶》),書首的情節就在波蘭「奪回」約二十年後,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後短暫重歸立陶宛,1941年在蘇聯治下的維爾紐斯(Vilnius)。或是把這兩期〈書摘〉看過多回,對立陶宛印象稍深,後來高中試交海外筆友時,也曾想找來自立陶宛的朋友。

bee借我的《塔林使用指南》
大學本科畢業後工作,不時興起遊歐洲的想法,但未確定何處。去年bee邀我去德國Kassel看看Documenta藝術展,可我一時憂心身邊事太多應付未了,最後推辭。在此之前,bee和她另一好友ki,先後分別到挪威和芬蘭留學,都曾到過愛沙尼亞;二人未有特讚當地風物人情,但愛沙尼亞的名產火柴盒,和上圖見到的《塔林使用指南》,都有幸接觸。或者想去看看的念頭,就是因慢讀此指南而起。
2008年農曆年後決意一遊,買對應的《Lonely Planet》細讀,八月確定休假,開始訂機票住宿等。此行十七天多,其中兩天多在飛機度過。航機誤點,結果在三國少留十二小時,也就是一個上午,然心情依然輕鬆。
楔子一大截,接下來的會是逐日記和散記。
October 20th, 2008 at 1:31 pm
OMG you come back la… e.n.v.y. 會不會看完你的日記和散記後, 會令我覺得這3處變得近在咫尺?
October 20th, 2008 at 5:23 pm
不敢說,只希望不會把大家悶倒。
October 20th, 2008 at 8:26 pm
好期待耶… 想看, 又怕看的心情…
October 20th, 2008 at 8:58 pm
=)
希望如洋蔥般脆,但沒洋蔥般刺眼。
October 21st, 2008 at 12:35 am
好期待呀!!!!
快點寫多些趣聞啦~~~~ :)
October 21st, 2008 at 1:38 pm
見聞大把,趣唔趣,就唔知喇 :)
不過,相簿搞掂之後,實有外地o既聖德肋撒堂——張相畀你睇!
October 21st, 2008 at 3:48 pm
洋蔥的刺眼是其個性之其一呢
October 22nd, 2008 at 1:23 am
不過熨過煮過後,那些刺眼的液體往往都給中和了。只餘瓣肉。
October 23rd, 2008 at 11:10 pm
是液體嗎
我還一直以為是氣味呢
沒記錯的話
你好像說過希望看到讀者的感受
不跳開去另一篇了
就在這裡說說最新一篇的感覺吧
“學習用一臂帶領四分之三的家當
右臂和左臂各自猜度
誰會因此更粗壯”
很生動的文字
想像中甚至有點倔強的姿勢
後一首
那個人造的光線
如果只說人造的光
會不會比較有力量?
呃
只是我個人唸著的時候的一點想法
說錯了請包涵
October 24th, 2008 at 7:21 pm
希望,就是想,能心想事成固好,但無留言也毋須過憂。
我臂力弱。想過若旅途上多拉行李箱,可速成臂力,但當然落空了。
「光線」的「線」可删,但「光線」應「光明」又如何?
October 24th, 2008 at 10:39 pm
其實在按下送出鍵後
就開始為自己的冒昧不安
再貼一篇解釋呢又怕突顯自己的小人之心
雖然我的原意只是出於討論
而且認為你會歡迎這一點
希望我沒搞不清楚狀況^^
但重看
我又怕因為自己的表達能力差而造成批評的錯覺
果真如此的話
我得強調這不是批評
當時讀這首詩用的是國語
唸到該處總覺得那個線字削弱了節奏與力量
回頭又唸了幾次
轉回粵語也唸了幾次
感覺還是一樣
當然我沒想到對仗的問題
純粹出於詩的韻味
而且光比光線想像的空間大很多
然後你提到這一點
「光線」應「光明」
我在想
兩個光是不是非得重複使用
我明白新詩不拘泥於韻律
可是光明是不是可以找到其他詞代替呢
我知道我很魯莽
請原諒我的囉唆
總覺得不應該因為網路就丟棄禮儀
然後
如果你不嫌煩
請告訴我飛仙意指甚麼
謝謝
October 28th, 2008 at 10:25 am
不用怕,有交流,說清楚就好。你星期四的留言,為的是給意見,雖說看字難摸得清語氣,但仍可看到幾分。
至於用字……嗯,那些短短的長短句,都是匆匆寫就,沒有細選字詞,寫後也未及修正,很像草稿。暫且留著,且看日後如何修改。
「飛仙」,其實指的是飛機。
October 29th, 2008 at 10:56 pm
後來
總覺得自己說了愚蠢的話
無法挽回得幾乎不敢來這裡了
呵呵
本來
琢磨字與字的關係是樂趣
我卻搞得一蹋糊塗
幸好你體諒的回答救贖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