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IFF shopaholic

購物狂不只是置衣買鞋添音響,也可能因電影節門票而狂。近年香港國際電影節節期愈來愈長,正節期後還要來經典回顧,而自去年首次由有限公司運營後,正節期一延就是二十一天,比以往多三分一。去年影片叫座力稍遜,連回顧購票不及二十,今年卻是瘋了,把圈點的電影編成單後,連同或會即場購票的片子,竟達五十場之多,不敢說能否吃得消。

電影節買票十一年,到了現時,已無意多請假遷就平日日場;一至五幾只選九時後場次。節期其中九天不用上班,故會多選,一天可能有三或四場。正節期後的回顧展場次,多安排於星期五晚上和星期六、日,甚合日常時間表。不計回顧展,今年正節期的選擇頗向名導傾斜。以下只述一些「較有原因」的選擇,其餘片子並非無因,但多是模模糊糊或抱只想一試而選,不好多說。

台灣電影

張作驥最近一部前作《美麗時光》(2001)已是七年前的事,今回《蝴蝶》仍似走暗黑敘事之路。李康生的《幫幫我愛神》表面性味充溢,但內裡應與他以往拍過的蔡明亮大戲該有大分別。周美玲講過歌舞團請過青春女明星後,寫三個平常女的《漂浪青春》,還是講同性之愛。選《愛情糖果雨》,因為林嘉欣。

紀錄片

《靖國神社》該是話題作,而我們往往聞其名卻不肯用心把它弄明白。選《世界現狀》因有Apichatpong導的一節,當然也得留意同拍的王兵:今年電影節獻片二又幾分之一部,《原油》片長14小時,更勝前作《鐵西區》(2002)。《小賈回家》是為了多看賈樟柯。

所謂的大師們

他們都這樣叫那些導演。但不能否認,他們導的片子大都不俗。Sokurov和Ken Loach留意多年,沒有打算規避他們的新作;然而《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已在大銀幕看過,又置了影碟,故不妨另日重溫。Eric Rohmer的新作稱為他老人家的壓卷大片,應要一觀。另一邊廂de Oliveira百歲誕辰以月倒數,但仍有新作,雖不常留意他的片子,亦不介意今年看看他的新作——希望他百歲生日後,仍能親眼看到他的新片子上映。

泰國、伊朗和捷克

今年來展泰片較多:五星電影繼續送Pen-ek新片(今回是《Ploy》),龍頭發行商Sahamongkol,則有愛情電影《Love of Siam》和驚慄奇片《Opapatika》。獨立製作則有《Wonderful Town》。伊朗電影仍為影展的中流砥柱,我選了三部:Makhmalbaf家族出品的《Buddha Collpased Out of Shame》、另一些導演所導的《Hafez》和《Those Three》。

以色列片未及細選,亦可推說於下半年的希伯來語電影節再想不遲。捷克片選了《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以及David Ondricek的三部幽默長片。

楊德昌、Bergman和若松孝二

還記得《海灘的一天》(1983)的成長回憶和《一一》(2000)的NJ和兒子,未打算趁機重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雖已看過影碟,但未能抗拒在銀幕看底片裡那「嫩口」(某相識語)的張震。其餘四點二五部長片,藉回顧展一口氣補看。

Bergman的電影節回顧展,主要集中在前中期作品,只得七部。《Wild Strawberries》(1957)曾經看過,是次另選《Virgin Spring, The》(1960)、《Silence, The》(1963)和《假面》(1966)三部。若松新片《赤軍殘酷內鬥暗黑史》放映時間不合只能緣慳,另選兩部情色奇片。

最後不能不提的是,我希望看過四月四日午場的《小賈回家》後,還可接著觀看曾志偉1989年(前誤記為1988年)的無厘頭名作《小小小警察》。此片我曾在錄影帶重溫,但不用說,在家看笑片的滋味,豈能及得上在影院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