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種港式「文化建設」在西九龍缺了席

如何運用西九那塊大空地,又是討論時。難得眾人耳不紅氣不喘不竊笑,大概因為一個「又」字。

也聽得幾聲建議要建博物館收納工業設計或普羅文化產物,意念是好。不過官方的宣傳也好,平民中間(未必等於「民間」,蓋「民間」好像default大多不聞不問,只是平民中間的幾個平民會留心回應)的意見也罷,倒未聽說有人提議在那塊大空地放一些象徵十(或更多?)年來本地「文化建設」的事物,連一個小小的研究學習場地也沒有。

這種「文化建設」,眾人其實耳濡目染,最初由政府和大機構發軔,甚麼「增值文化」、「安全文化」、「家校協作關愛文化」、「擦鞋文化」、「良好或不良管理文化」、「健康生活文化」等,但凡風氣或做事方式,都可以「文化」二字概括——這不能說是錯,因為「文化」有定義為「一種生活方式」,社會風氣或做事都跟生活有關——,也定有配合的新聞稿、文宣、討論會和工作坊,「文化」就有「建設」的機會。然而,是否因為這些「文化」沒有太多的「藝術」襯托,或者地大仍是寸金尺土,故有在西九缺席的危險?

就算未來西九沒有一所小展館或小研究所專責回顧和留意這種港式「文化建設」,也沒有專門的場所供「文化建設」發揚光大兼為實地考察場地,但既是我們生活的一節,怕應有朋友開始梳理研究此事吧?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