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May, 2006

從「連線」談起

Wednesday, May 31st, 2006

這幾天零零碎碎的想到「香港國際電影節網上筆記連線」的連結方式。無疑,小島Agnes就連線的意見,有助我更深入的想想。

小島問我們會否辦其他電影節的網上筆記連線。辦電影節或觀影的網上筆記連線對影友自是吸引,但如果只有幾個志願管理者,不斷在工餘時間做找文章、接收連結、整理連結等的工作,他們的熱誠未必能長期推動他們繼續如此。以我們目前掌握的技術,整理連結仍是一件頗費時的工作。找文章和接收連結更不消說了:我們推出的標籤使用者不多,大部分的連結文章還得要靠寫手自薦,或我們自己找來。工作繁瑣易磨人。

Agnes則問道:連線和泊會否對電影節有助益?這比較難答。然而,泊這種網絡書寫平台,由於類似網站式電郵(web mail),方便了一眾慣用網站式電郵的準寫手,在電影節看過電影,以泊承載和發表筆記,也見容易。以香港的網絡生態來說,小群體很多,吸引同一群人不時瀏覽的泊也不少,但群體間較少往來,除非網站特別受歡迎,否則往往只有網主和常客參與文章後續的討論。我以為,連線就像搜尋網站,可為眾寫手的網站即時帶進新人流,亦帶進新的潛在討論者,也就是說,連線對網上寫手會有即時的影響。

公園仔說過,辦連線就是做民間歷史。我認同。如果要在「磨人」、「人流」和「民間歷史」之外說些甚麼,我以為,因為現有技術的限制,像連線般的人手網摘,仍有它的發展空間。

不少軟體可把一些選定的網站的最新文章,摘取其連結並發布,這些可稱為半自動網摘,因為還得靠使用者輸入自定的網站。人手網摘則是真人對網上的材料瀏覽、摘錄、連結及整理。宋以朗先生網絡暴民所做的,都是縱向且橫向的人手網摘。縱向者,因按近日網上動向;橫向者,因有特別的題目或分類,如宋先生所連的材料跟大中華地區、華人或漢語有關,而網絡暴民就會按文章的內容分類。電影節網上筆記連線算是橫向網摘。文章發表時我們四人未必即時得知,連結筆記時便不理會發表日期,只看它談論的是否關乎電影節。

縱向橫向的優劣無謂亦難以比較,兩者都能利民,讓他們更方便的看到某類的網上材料,亦可藉個人的選取、評點等,讓瀏覽者有更多機會——哪怕如何微小——認識自己。寫手向來不受一統的制度所限,語言、語法、格式、用字等均然,就算是寫電影節所看電影的筆記,也不是人人在文章裡將「電影節」三個字寫它幾遍,或另加標籤。仍靠關鍵字或標籤的搜尋器,面對如此情況,應難盡全功;而在此時,人手網摘便可藉人的分辨能力,把網上材料分門別類以便瀏覽。

(是的,有兩條問題:如再試辦橫向的人手網摘,「2006世界盃網上筆記連線」的發展空間有多大?還有,以人手網摘的繁瑣工序,它最後會否多由半全職者(如宋先生)、全職者或企業經營,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的老百姓,多只有看網摘的份兒,而不太想辦人手網摘?)

延伸閱讀
李學斌:blogshares.com的概念(談泊的管理及託管,當然是人手啦)
連線皆因自私故

連線皆是自私故

Sunday, May 21st, 2006

HKIFF Link
1997年復活節後的星期天前,一個跟我一起參與學生報編務的女生,送我一張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的入場券,是蔡明亮的《河流》(1996)——她沒空。那星期天的中午,我一個人到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第一次看電影節的電影。

事隔九年,《河流》雖未為我最愛的電影,但之後八年,每年農曆新年後復活節前也會獻金如儀,買電影節的節目票子。看過電影後,我想寫,間中也能完成一兩篇影後感。這些觀影後感,格式類近中學時的讀書報告,先列電影簡要資料,再述影片內容,最後以後感作結。後感多寫了雜書電影多看了,也便做起點內容和技法的分析來,「後感」二字似感不足。

及後聞得法蘭西國有本電影刊物,其名譯成中文則為《電影筆記》;本地亦有影友史丹利五,用自己大名加「電影筆記」四個字,為自己的電影文字網站命名,因而想到自己的電影雜文,不妨也名之「電影筆記」。自己這樣寫電影節觀影筆記,有六年了。

幸好第一次看電影節節目前,互聯網已甚普及,自己略識網頁製作,跟朋友辦了個網上同人誌,不愁沒地方發表自己的電影筆記。獨力寫後更想邀四方影友共建大業,於是每年電影節前後,我就在同人誌的網站發文邀稿,復經朋友網絡多番勸請,惜怎樣努力也好,只得一兩個慣常來稿的拍檔或影友支持一下,然後眼睜睜的看著其他跟電影節有關的文章,在網上論壇,或在某個個人網站出現,想也有一些自己沒空搜尋的文章,不曾讀到。

那些年網誌(blog)不曾流行,跟它最接近的網上發文平台個人新聞台,使用的香港影友不算太多,個人網站編寫又稍嫌複雜,不多不少會影響筆記的數目。當然,自己做一個電影節文章全文一品鍋也不易;雖然幾無保證把網上文章獨家刋登的技術,但自家有網站有文章時,將心血拷貝一份,連同瀏覽人流一併送贈,恐怕沒多少人會如此慷慨。到了2005年,自己己從新聞台轉戰網誌,同人誌又因自己無心繼續,無人補上當核心而停擺,呼朋喚友獻文的傳統要變一下。既然投稿者少,網上文章卻多,何不只求連結,集中一起,滿足自己的看文集文慾,兼可做福人群?我興起辦連結筆記的連線主意後不久,就跟初識,同樣多看電影的公園仔(皆因公爵有公國,公「國」變公「園」)談到此事,他慷慨撥出他部分的網絡寄存空間,連線有了落腳處,而平台就採較容易使用的blogspot。2005年香港國際電影節訂票手冊派出前不久,筆記連線啟動,接著就是找網址以連結。

關於電影節的文字不太難找,蓋我們兩人都有看電影和文字網站的習慣,各自儲了一些載有電影筆記網站的連結。網誌興起後,公開發表電影筆記的人漸多。我們找到選影心得或觀影筆記後,就給作者留言發電郵或即時訊息(IM),請求連結或通知,同時輔以討論區的宣傳帖;被連的寫手鮮有拒絕被連,更有一些朋友主動自薦文章。我們亦不甚計較篇幅長短,有文則連,且讓讀者和寫手自行交流。如果文章吸引,自會刺激寫手網站的瀏覽量。

文章多,很多時會不及處理。卻說去年電影節開始後不久,觀影筆記紛紛刊出,我和公園仔又要看電影和生活,只好記下網址,待有空時再行做導讀和連結。我本懶寫,加上連線的工作,結果去年寫不出電影節的觀影筆記。今年的情況似沒改善。大家找到的文章更多,雖人力又增,仍有文章未連;幸好有些朋友已留言自薦筆記,略解我們的即時壓力。

去年六月底收集連結時,已連結的文章過百,最多人談及的電影是侯孝賢的《珈琲時光》(2004),共十篇。萃取文章精要為導讀,按電影名字排列筆記等安排,和設定片名格式等,都自去年始。

電影節完結前後,我又生主意,建議寫手讀者花點時間聚會聊天,交流觀影心得。節後吹水會因此舉行,時為去年五月八日星期六晚,地點是油麻地窩打老道青年會賓館的酒廊。當晚實至者八人,最後留下的五六人,包括我和公園,談興過濃,竟說不妨下次再續,我又將之當成共同願望,於是在六月辦起第一次「無邊吹水會」。那次參加的五人,當中四個曾參加過節後吹水會。我們的娛己電影和非電影節目也漸多起來,參加的朋友亦然,毋庸細表。

眾人嬉玩看電影吃飯聊天,光陰繼續流走,轉眼今年電影節已成歷史。卻說今年一月,我、公園仔、和經連線相識,同樣看電影寫電影的華利(wally)已為今年連線的平台和連結方式設想。最後我們選用了可支援文章分類的wordpress平台,也置了域名和獨立的網上寄存空間。華利為連線設計了新版面和設定基礎架構。三月電影節門票接受預訂時,我們找了K.當我們第四個編輯——她在法文班認識了一個同學,後來在網上相認,而那同學也是華利的德文班同學。就是我們四個人,為今年的電影節網上筆記做連結。

給這篇回憶打草稿時,電影節主體節目接近尾聲;到了這刻(五月底),還有一些筆記待寫待連。從量計,更多人寫網誌,筆記和談論的電影數量也多了,而寫的很多都是比我們年輕的,二十至二十五歲的朋友。中長篇的筆記也不少,但匆匆連結,不能妄言誰優誰劣,亦不宜經這篇文章說。

我一時不捨又貪心,換得今日光景,雖未至喜出望外,但已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