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July, 2005

不定期留言投票/民意調查:MC6 (20050714 - 20050731)

Sunday, July 31st, 2005

「不定期留言投票」的玩法如此:有關篇章容許任何人留言;有意投票者請按照篇章的指示留言。

有意參與今次投票的朋友,請馬上留言,並請勿先行或同時閱覽其他留言、印刷或網上文字。投票的朋友請回答以下問題:

01 你認識世界貿易組織嗎?何時和如何認識?能否簡介你認識的世界貿易組織?
02 你知道今年年底世貿第六次部長級會議會在香港舉行嗎?何時和如何認識?認識多少?
03 你認為,世貿第六次部長級會議期間,會有甚麼事情在香港發生?
04 你認為,這次會議對香港來說,甚麼群體會得益?為甚麼?
05 你認為,這次會議對香港來說,甚麼群體會受害?為甚麼?
06 你會否覺得這次會議跟其他在香港的國際活動有分別?分別在哪?
07 對於「世貿第六次部長級會議在香港」,你還想到甚麼?
08 請提供你的年歲,性別,職業三項資料,不想寫得具體,或不提職業亦可。

多謝各位參與。投票時間由現在起,至香港時間2005年7月31日星期日2359止。

無邊閒談會(二):夏讀(又名書、輸、勝、贏)上篇(20050726確認地點)

Sunday, July 31st, 2005

首次無邊閒談會談戀愛,出席人數差一個才足半打,反應不好不壞。第二次試辦會分上下集,佔七八月最後一個週末,試圖網盡星期六星期日有閒人士。

多得《打開》七年前開的文字玩笑,夏天談書會可堂而皇之稱為「夏讀」(卻不毒亦不獨)。談書不但可談所讀之書,所藏之書或個人閱讀史,買書、賣書、寫書、出書、印書、借書、不還或未還之書,甚至書中奇緣(不只趙某人講的千鐘粟、黃金屋和顏如玉)等,都可大談特談。

「夏讀上集」謹定於2005年7月31日星期日下午,「夏讀下集」則於2005年8月27日星期六下午舉行。上集出席者,包括固有台柱洛謀、靖然及(死)肥力。

「夏讀上集」
集合時間:七月三十一日下午三時,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大堂外
閒談時間:下午三時十五分至七時,實際情況視乎氣氛及場地而定
地點:都是百老匯電影中心附近啦……
報名辦法:comment本文(本文容許非blogger用戶留言),電郵肥力(eric.spanner@gmail.com)或Elaine(shuzhai@gmail.com),如欲中途加入,請先告知

狄娜四十一歲時(一)

Saturday, July 30th, 2005

20050730.jpg無線電視翡翠台最近在星期三晚十一時,播出《百年中國》,並請狄娜女士擔當主持兼旁述,已播出三集。剛播出的一集主要講國共合作、分裂、日本侵華及八年抗戰,由於是集史觀頗為「抑蔣」,忽略不少國軍抗日的史蹟,故被修讀歷史的加美尤君大大修理一番。聞得此紀錄片源自中國大陸的中央電視台,雖又聞近年中國大陸的抗日戰爭史觀,漸肯定國軍的貢獻,但正如一切過渡期般,舊想法的影響依然存在,加上狄娜女士對中國共產黨打的同情分,有這般的結果屬意料之內。按前引的《明報》訪問估計,後數集談到「久齊嘉一」時,恐怕又引來一輪批評。

因為這部紀錄片和相關的討論,隨手重溫了一篇訪問:〈訪問梁幗馨〉。梁幗馨就是狄娜的原名。這篇訪問由吳仲賢(1946-1994)負責、整理,以「劉敏材」的筆名發表於1986年9月的《花花公子》中文版上。雜誌並未藏,藏的是插圖所見的《大志未竟——吳仲賢文集》(香港,樂文書店發行,1997年2月初版,國際書號962-85102-1-5),訪問編於874至891頁。

談起吳仲賢,我是經中大學生報的藏書認識的。他二十三歲時在就讀的珠海書院發起罷課,聲討學院弊政;七十年代投身本地的左翼運動凡十年,並在1973年成立簡稱革馬盟的「革命馬克思主義者同盟」,1981年進入大陸連結內地民運被捕後,「詐降」回港,因而被指背叛運動而開除出革馬盟。之後他在不少本地報刊擔當主管級編採職位。1994年因癌病去世。《大志未竟》是其歷年的友好輯其社運、時事等文章而成,凡944頁。順帶一提,陳耀成導的《吳仲賢的故事》(2002),就是一部談吳仲賢的錄像,其中包括吳的老友莫昭如的同名獨角戲。

不欲當文抄公,故將該十七頁訪問作概述,首先略述狄娜頭四十一年的生平。欲窺全豹,不妨到青文書屋或新遷的樂文書店試找此書。

狄娜原名梁幗馨,生於1945年,籍貫廣東新會。父親名梁錫洪,性格豪爽,學問甚廣,並精琴棋書畫,二十多歲時,已是律師,大學教授,和廣東省稅務局副局長。他跟女兒相處不到一年,1950年因病跟妻女分離,1954年去世。她的祖父當年為新會其中一名大地主,有子十一,但除了四子錫炎和錫洪外,其餘皆早夭。

梁錫洪與妻子在香港結婚。梁幗馨的母親是番禺人,祖先是明末武將,不願降清而到番禺開村,就是番禺石獅頭陳家村。她母親在梅縣懷了她,抗戰勝利後回廣州時,就在馨寧縣誕下她,故名有「馨」字——但查梅縣至廣州一路,只有「興寧」而未見「馨寧」,故「馨」字是取轉音之意,或是另有意思,待考——而「幗」字,她猜想是「巾幗」之意。

她認為,父親打開她認識古書和好讀書之門,並教她做人要有理想,而他的愛國心和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也感染了她。她的五舅父臨終時,曾向她憶述她父親的看相本領:前者會在1955年淪為乞丐,而自己的女兒可在政治舞台一展身手,兩件事後來都應驗,使她相信看相風水等道,並認為可用科學解釋。

1956年,她十歲,在澳門的聖羅撒女子學校過了三年寄宿生的生活,因為老師一次扣分,令她無法保持考試第一名的位置,感到不公平而逃離學校,之後回到香港,跟母親同住。其後三年她曾在三家女子名校念過書,但因為她後來拍攝性感電影,校方引以為恥,雙方關係也轉差。1961年她中學畢業,1962年加入電影圈,1975年息影,共拍片54部。

1962年時,她被當時的泰國總理Sarit Tanarajata的弟弟追求,他為博伊人芳心,就設計拍電影,請她拍戲。他本身是銀行家,加上他哥哥的身份,使她認識了不少政治人物,加上她初到曼谷時,看到機場歡迎她這個並未演出過的「大明星」的群眾,令她對社會和政治產生了不少疑問,為日後左傾的遠因。

她在泰國拍了兩部電影,1965年回港,加入國泰機構,鋒頭一時無兩,令其他同公司的影星感到不是味兒。1967年,他跟從大陸來港的前運動教練馬益彰結婚,為的是證明自己的正義感,不羡財富名氣。1968年2月,誕下一女——現已變性為男。1972年離婚。

1966年大陸爆發文化大革命,文革令她體會大公無私,不怕犠牲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而她亦不時低調的回大陸看看。她後來回想,如果沒有婚姻,她或者已回去大陸生活,為國家效力。

到了六十年代末,粵語片式微,她被力邀拍片,她想及不少電影工作人員的生計,於是答應復出。

她的左傾思想漸漸成熟,到1972年冬,當時駐香港的新華社,已開始聯絡她。1973年,她公開表態,支持中國共產黨,並要求回大陸「當螺絲釘」,貢獻己力,但被駐港新華社人員勸阻。翌年,她宣佈破產,其中一個重要理由,「是表示與資產階級及資本主義社會決裂」,要當無產階級戰士。她同時開始鑽研馬克思和列寧的著作,一讀就是三年。

雖然她當時無法回大陸「貢獻」,但仍在大陸以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效力。1977年至1979年期間,她在美國做了點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國建交,以及促進雙方文化、經貿等的工作。後來她經商,範圍頗廣,不在此介紹了。

家中涼菜

Monday, July 18th, 2005

入夏,不時會想吃涼又衛生的東西。家中不時備兩道涼菜,其中一道只於夏天上桌,不時不食也。因為阿晨提了五道素菜,便引起我把家中涼菜再寫下來的興致。

家母不時泡黃瓜,即我們慣叫的青瓜。將其洗靜切塊,泡在涼的糖醋水,再置於冰箱即可。間或配合家製海南雞飯,即白切雞,雞油蒜香飯等食用。

夏天那道是白豆角配腐乳。白豆角夏天當造,又未如其他蔬果般被逆天而行,只能在盛暑數月食用。將白豆角用開水煮熟,放涼,切段,加入腐乳及麻油伴之,再置冰箱,吃前上碟則可,有如多加卡夫奇妙醬的香港式沙拉。想圖個美名,叫它「霧鎖竹林」就是了。

當然要感激母親大人。

這個週末,我躲在自己的房間啜飲涼水

Sunday, July 17th, 2005

有時自己的回憶清澈見底,有時卻模糊不清,甚至混進了一些不知何時何地跑進來的非原生枝節。對剛過去這個週末的回憶,當是後者,可幸還沒被干擾。

模糊的部分是星期六。七月十六日,星期六,短週,不記得上午那個鐘點起床,但定必是九時後中午前。若那天不用上班又沒有事要為之早起,我只會起得遲。想起了,近月不多在家睡的弟弟在上層床睡,父親跟他都先後出外,沒有好好的在家吃母親安排的午膳。

下午該可以給自己安排些節目,但自覺要預留時間給一些該作的事,加上參與其中一個節目的朋友說不欲太高調,另一個節目的場地又太遠,猶豫再三結果機械化的玩策略遊戲。猜中了,還是那HOI II,德國佬跟波斯人還有泰國人把英國佬逐出印度次大陸,馬來亞和沙朥越也丟了。中間夾著一次兩小時半的晚午睡,臨睡前打了個呵欠,竟因生活的不快,突然發難變成半截喊叫。

不時想哭,不時想叫。或問四肢健全身體健康財政穩健,還有甚麼好愁呢。回顧自己加上不時東張西望,已給了自己如履薄冰的結論;再加上三兩個聽說回來的「逆市奇葩」的成功故事,難免顧影自憐。醒來後又再玩遊戲,除了寫了點想作的調查的問題外,甚麼事也沒作。

星期天十時左右起床。還算一氣通貫的譯好一篇電影劇情,泰文十二三行。譯好後又在網上游目四顧。想多譯一篇,和做好泰文作業。

這兩天都熱,陽光普照。我消暑不用汽水果汁,多啜飲涼開水。

ps
終於「回家」,獲S大取錄念兩年制兼讀翻譯文學碩士,但循後補取錄。當初為保學位,付給K大的逾四千元留位費,自然泡湯。那也是近日不樂的理由。各方君子淑女自行猜度S大及K大為何我不能管,但懇請不要留言競猜。

未有《am 730》前的「紅」「綠」日報

Wednesday, July 13th, 2005

20050712-01.jpg20050712-04.jpg

自己的時事觸覺看怕遲鈍了。一直以為,只有施永青——一個比李嘉誠更多向大眾分享閱讀心得的地產代理集團頭頭——在準備辦免費報章,對撼源自瑞典的《都市日報》;誰知泛華系大老闆,掌控《星島日報》的何柱國,也打算辦免費報紙。上星期才看見另一家傳媒集團——辦雜誌的南華系——的《快周刊》封面上,排出何施對戰的陣勢,今星期二,2005年7月12日,也是《蘋果日報》創報十週年紀念月中旬,一眾香港上班族就拿到了泛華—星島系的《頭條日報》。

未見施永青的《am 730》前,不妨先比較當下的兩份「紅」「綠」日報吧。

《都市》港版48頁,《頭條》24頁。兩報大小一樣,每版長闊約365毫米乘285毫米。版面題材方面,以7月11日港版《都市》及7月12日《頭條》創報號為例:

7月11日港版《都市》
頭版/港聞4版/簡體新聞1版/兩岸新聞3版/財經3版/各地軟性新聞1版/
專題2版/外電3版/體育3版/娛樂3版/英文新聞4版/論壇1版/
生活資訊3版/全版廣告16版

除全版廣告外,不少版面亦見半版左右的廣告,合計起來,廣告篇幅27版左右。

7月12日《頭條》創報號
頭版/港聞5版/花絮1版/兩岸新聞1版/外電1版/財經2版/地產1版/
體育2版/消費情報及生活副刊2版/娛樂6版/全版廣告2版

以本地新聞言,《都市》較重政經方面的報導,而《頭條》則甚著力突發新聞,五版港聞佔了兩版——《頭條》的創刊言提到,不會忽略報導意外新聞,但會以「開心、樂觀、積極」為辦報方針;如果將以意外為主的突發報導,放成港聞版的長期支柱,會否與辦報方針相違背?

《都市》的財經、兩岸、國際、體育等版面篇幅,乍看比《頭條》多,但《都市》相關版面大多「半版新聞,半版廣告」,實際版面可打五折。《頭條》創報號廣告不多,日後能否因廣告增多,擴大版數,仍屬未知之數。

若論行文風格,《頭條》的這篇報導,我認為帶點《星島》保守的影子(《頭條》創報號第六頁〈「扮馬」教師上庭又搞鬼〉節錄):

(Matt Jame Pearce)昨日到沙田裁判法院提堂,竟以同樣的一身馬匹打扮到達法院,聲稱其古怪舉動,是為香港人爭取民主人權,並任由在法庭門外的記者拍照……

他被控於二零零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在沙田馬場舉行「香港盃世界馬王」國際賽事時,在各馬匹出場之際,突然戴上羊毛馬匹面以及穿上毛毛馬蹄,衝落馬場跑道繞跑一周,全場觀眾為之驚愕,保安人員立即追捕,上演一幕人馬追逐的鬧劇。

而《星島》在二零零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的報導裡,亦形容Matt為「滋事分子」(未能連結剪報圖檔,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到「滋事分子」的網站點閱)。

《都市》未見有關報導,改引一篇有關十二月世貿第六次部長級會議的新聞(《都市》7月11日頭版〈萬二人年底來港示威反世貿〉),且看其不太帶取向的報導行文:

本港民間監管世貿聯盟表示,將於年底舉行的世貿部長級會議期間,發起示威遊行,抗議經濟全球化,預計有12,0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士參與。另外,南韓首都首爾的農民組織亦聲言,計劃於12月派出1,000名農民到港參與反世貿示威。

聯盟主席鄧燕娥強調,參與示威的團體,同意以和平方式進行,相信不會出現暴力場面。她又表示,已就遊行路線及地點向警方及康文署提出申請,但遲遲未獲答覆,今日將向特首曾蔭權請願,要求盡快回覆。

警方則說,直至現在仍未收世貿會議團體集會的正式通知,當警方接獲知會後,便會與主辦團體商討安排,依法處理,並顧及公眾發表意見權利同社會集體秩序。

如將《頭條》跟《星島》相比,除了行文風格、取向,以及地產版等外,《頭條》的《星島》味仍不淡。前者的花絮欄〈秘書密語〉,會跟後者的〈維港會〉有多大出入?兩報的獨家消息出現頻率,又會否相若——至少上圖的《頭條》第一個頭條,便是挾「獨家」而來。排版呢,不妨看看以下幾幅圖——左兩圖取自《頭條》創報號,右兩圖取自2005年7月13日《星島》7月13日版。

singtao-a26.jpgheadline-04.jpg 20050712-02.jpgsingtao-a22.jpg
坦白說,對何柱國旗下傳媒的保守作風不太欣賞,而《頭條》雖有意拓展市民報導,但其資訊來源又未必及得上《都市》,可得電視台、雜誌或團體供稿,復有現難在本地中文報章一見的,容許多題材的讀者來函欄,我現時還是喜歡《都市》多一點。

對於樓梯聲愈來愈響的《am 730》,我還是有丁點期望。如果它能反映施某人的「讀書商人」風格,有多一點的分析文章,加上來論篇幅比例及得上《信報》的話,我會更有理由找它一看。

延伸閱讀
李學斌:次評頭條日報
Alex Chow:都市‧頭條都市‧頭條(二)
香港仔大公:免費的報紙 美麗的誤會
司南:《都市日報》vs《頭條日報》
Miss Lee:頭條日報
Florence黎:頭條日報
方卓如:黎明

《頭條日報》
香港《都市日報》線上閱讀

我的上網史:電郵

Sunday, July 10th, 2005

(前頭廣告:第一篇轉貼到香港地網站,回應比這邊還多,原因為何?)

因為上網,我有了第一個電郵戶口。第一家選用的上網公司(ISP,官式點說,叫「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叫interserve,現在已不復存在。當年上網公司提供的電郵服務,跟今天的差別不大:容量未因免費電郵供應商的競爭而增大;電郵先到上網公司的電郵伺服器,再讓你用電郵軟件下載至自己的電腦。稍不同的,就是以前上網公司可讓你用telnet協定連上它跑UNIX操作系統的電郵伺服器,再執行電郵軟件pine閱讀電郵,先做人手過濾,今天卻要在web介面執行,較易,卻沒了自行管理戶口的樂趣。

學懂上網不夠兩個月,就進了大學,每個新生獲配一個2MB的電郵戶口,伺服器叫mailserv。當年大學未設web介面電郵服務,要麼用telnet連上mailserv,要麼就用大學推薦的電郵軟件Eudora收發電郵。同學初識,不外交換姓名、傳呼機號碼和mailserv地址三樣,至於手提電話號碼,那時方漸漸普及,未必人人皆有。

當時的電郵內容跟今天的沒多大分別:互相問候談天有之,充當友儕分享站的也有之,不過廣告或電郵病毒等類,九十年代中幾稀。被分享的東西往往並非原創——笑話聯署都市傳說小故事等等等等——,分享人也少透露意圖,按”forward”鍵就完成工作,收件者往往只能推論他關心朋友,所以將「好東西」廣傳。亦有「電郵友」者,其一就是從新聞組或網頁得知對方電郵,開始電郵來往的;其二為長時間不見,又難互相安排時間做電話或網上對話的朋友,毋須即時回應的電郵,令他們的通訊更見方便,至少減少郵遞和作回覆用的時間。

將大學畢業時,重新使用私營上網公司,找了一家據稱甚可靠的中小型上網商Cyber Express。初時Cyber Express仍讓客戶用telnet連上電郵伺服器,不久就只容許他們經web介面或電郵軟件收發電郵,時為2000年左右。電郵軟件最初用微軟的Outlook Express,及後為了保障自己,免受為Outlook Express度身定做的電郵病毒侵擾,就改用Becky!,直到現在。

剛懂上網時,已知web介面電郵;但到了1999年快畢業時,才為自己有份的《青年人民》申請免費web電郵,稍後就為自己弄一個。當時用的是香港網,設戶後大半年,其中一個戶口獲邀申請認購香港網的股票,當時躍躍欲試,可是並非用身份證上的姓名開設戶口,無法核實身份,認購不成。

不論用甚麼電郵軟件或介面,一旦被較多的人得知你的電郵地址,垃圾電郵和電郵病毒就源源不絕。垃圾電郵若是賣吃的、服的(藥)、看的(情色網站)、借的(美國房屋貸款)等還好,不買就是,但來者企圖騙錢,如「非洲孤兒寡婦求人代辦遺產」或「銀行急欲客戶上網認證」等,未必每個受郵者都能招架。電郵病毒散播時,往往就像垃圾電郵;但它或能借他人的電郵地址繼續散播,我覺得這比帶病毒附件的破壞力更為可惡。

(這是第二篇。)

延伸閱讀
司南:我的上網史(三)——「你們bloggers」
我的上網史(一):開頭的話

《問》(張虹,2005)

Saturday, July 9th, 2005

speakingup02.jpg
首先宣傳一下。此片在七月一日、七月二日、七月八日和九日的晚上七時半,在香港島灣仔藝術中心的agnes b電影院放映,並有映後座談。我先會於七月一日晚場次主持座談,另一場為七月八日或九日晚。

七一散兵集合,從網上走到一起

Friday, July 1st, 2005

一個人或兩三個人相約在七一下午走,未必覺悶,蓋可看、可做、可想的事依然很多:看同行或旁觀的人,抹額上腋下的汗,回想過去那麼多年的事跟七一。然而,會否想跟其他小隊一起,互相認識,在這三公里半的路上,認真地做場小小遊戲?

朋友李學斌跟鄭立等,去年借《火鳳燎原》的字句,組成「殘兵隊」,今年我們繼續想大玩特玩,若不想只當散兵,或想跟其他背景,未認識過的網友相見,歡迎到李學斌的網誌報名——既然前陣子一些blog寫手也能聚在一起,嘗試取回網誌的定義權,也不妨真人現身,打造七一遊行的意義。

李學斌blog報名處

為甚麼今年七一還要上街

Friday, July 1st, 2005

(添了兩個字。想到遊行可以是好玩但認真的)

為了提醒自己。始終覺得,自1998年以降,歷年的七一遊行,提醒了我們「真正當家作主」後,怎樣的去當家作主:想像社會可以是怎樣的,同時說出來。2003年的,從小「民間」(民間/社運團體)變成大「民間」(十二至十四人裡有一——也恕我不濟,強劃大小「民間」)的七一遊行,我感受最深但沒很多人說清楚的啟示是,我們不但可以在遊戲規則容許的範圍裡爭取,也可以,復應該在爭取改變遊戲規則,特別是影響各人權益的遊戲規則。記憶力強,但這兩點有時會被隱去。

為了奪回街道。深信道路不只是來往或交易的場所,它也可以成為我們的廣場,讓我們聚集、交流、發聲、嬉戲。

為了賦與意義。七一遊行的主題不應只由主辦機構定義,參與的每一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主張和意願,不必強求彼此一統——特別是,在司徒華主動提出反日不忘正視自家歷史之後,不同背景和訴求的港內外人士趁世界貿易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來港示威之前,我們不妨反思一下單一和純粹的行動主題從何而來,為何存在和必要。

為了強健身心。走約三公里半的柏油路,加上夏天的午後陽光,對身體總有點益處,雖然空氣不甚清新。

為了表達訴求。因為支持普選議會,因為希望民眾有更大的政經自主權,因為不願再見性傾向或種族或政治立場成為就業、求學的障礙,或影響身心安全,因為不相信同行等於背書某種立場,因為不滿基層和婦女等議題在近日的紛紛攘攘裡再一度被抹去,因為氣惱於四方八面的扭曲技倆,我,今年七一,還要上街。

延伸閱讀
Sidekick: 2005七一大遊行
范克廉:天氣預報
司南:七一,遊嗎?
totoro:香港哭了
鄧小樺:嘉年華之形態
梁啟智:七一大遊行
船山:七一
思存:路上見


民間人權陣線
明光社有關七‧一遊行的最新聲明
小樽:卑鄙的技倆
香格里拉:請大家聯署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