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小情人》吧
今年的農曆新年,為了新建的網站,獨自跑到泰國曼谷參與第二屆曼谷國際電影節。那幾天蘿蔔糕冬菇蠔鼓自是無緣得嘗,也沒時間享受當地佳餚,但雙眼卻吃了塊滋味不錯的泰國果汁軟糖——那可不是甚麼特別的人事物,而是去年十月初上映,取得近一億四千萬泰銖票房的電影《小情人》。
《小情人》的泰文原名是Fanchan,譯將起來就是「我的情人」。若只從片名去想,很容易會想到兩小無猜或是人細鬼大的兒童類愛情故事,但除了青梅竹馬的男孩Jeab和女孩Noi-na,這電影講的事還多得很。此片亦呈現了跟當年香港近似,時間為1985年的,七十年代在泰國出生一代的成長回憶。我跟片裡的角色一樣,都在七十年代出生,加上沒有做太多的觀影前功課,第一次看《小情人》時,不但愈看愈歡愉,更覺驚喜:終於有人將我們這一代的童年拍成電影了。
雖說港泰二地文化不盡相同,作為片中故事主場地的海邊小鎮,也不好跟公共屋村的窄巷球場相提並論,但當聽到被當成電影配樂的〈天蠶變〉,或泰語版〈京華春夢〉時,除了倍感親切,你或許訝異香港流行文化當年真能揚威異域。而看到穿藤子‧F‧不二雄筆下角色的T恤,做安東尼和小甜甜的角色扮演,把流行曲唱的滾瓜爛熟,追趕電視播放的肥皂劇,但又繼續自己的戶外家家酒或全裸跳水遊戲的片中人,若不聽對白的話,你可能已不把他們當作泰國人,而是二十年前念小學時的自己的化身。
談到「自己」,片裡矚目的不只是Jeab跟Noi-na一對,還有十個性格外貌各異的孩子,有男有女,有懶鬼也有書蟲,有討人喜歡的,復有惡霸,也有小歌王和公司的小太子爺,把自己,當年的身邊朋友,或印象深刻的同齡者代進去任何一個角色並不難,也可藉代入角色回想自己的童年往事。而片裡的各式事情,雖是典型,卻既真實又為我們普遍經歷:你或許亦會從Jeab的趕上學戲想到當年貪睡的自己,從Noi-na一家遷離小鎮,憶起當年父母如何不讓你到機場,送別要移民國外的好朋友,從Jeab學校裡的男女之戰,聯想到在小學時如何跟異性同學吵架鬥嘴,或從片中各式的戶外遊戲,突然回想童年時某個下午,跟朋友鬥塑膠刀劍,打羽毛球或跳繩的情景。
這電影的故事無疑典型得很,一切都是慣見之事,並無驚險奇幻之處,也沒有太多的悲慘情節或批判視角,然而當我們這一代已可在劇場和網上片段懷八十年代成長的舊,不妨也先放鬆自己,(再)走進電影院,在本地影人還在懷我們出生時的舊的當兒,邊吃這塊進口的果汁軟糖,邊回想我們當年半熟未熟的童年歲月。只要不因此沈溺在一面倒的甜美回憶,偶而快樂一下又何妨?
(原載公開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