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通訊前言 (讀書)

(原載《中大四十年》)

中大前三十年,主要的通訊方式,不外郵遞[註]、電報(Telix)
、電話和傳呼等。全校性的電子郵件系統引入中大,是十
二(1991)年前的事;雖然如此,但互聯網為中大員生所
用後,他們花在電腦上的時間更多,生活方式也起了變化
——很難想像1993年的中大宿生,晚上睡覺時床邊已有部
連了線,忘了關上,不時發出「喔噢」聲的電腦吧?過去
要親身往告示板或圖書館看或複印的資料,現在在任何一
部連上互聯網的電腦,都可能看得到。

[註]
順帶一提,香港郵政的流動郵局,服務中大有年。流動郵
政局三號於星期一至五14:50至16:20,在富爾敦樓對出的
停車場,服務中大員生。而流動郵局對面,恰巧是大學的
郵件收發室。

〈0110漸漸來到——中大電子通訊簡史,1991-2003〉(下稱〈簡史〉)
集合官方的資料、討論文章和使用互聯網同學的第一身經
驗,嘗試拼湊出近十二年中大校園電腦網絡從無到有的過
程,兼述校內電話和傳呼應用的轉變。隨著大學員生人數
和獲撥資源增加,跟宿舍、校巴等校園設施一樣,校內網
絡設施也漸漸增多,但依然無法完全滿足員生的需要。1998
年實行的撥號服務配額制,和2001年在宿舍網絡運行的虛
擬私人網絡(VPN)技術,是大學相關部門試圖更有效分配
資源的手法。由於兩者都限制了員生獲得的大學(和免費
)網絡資源,難免引起部分員生不滿。這又勾起一些資源
分配的老問題:我們患的是「寡」或是「不均」?到底怎
樣才算夠?我們又能否承受為了「夠」而付出的代價(如
資源消耗)?當部分人滿足現狀,同一群體的另一些人卻
不滿所得太少時,群體中人和負責分配資源者又怎辦?

在這十二年間,一些中大同學積極的參與有關中大的網上
討論,蹤跡遍及校內的新聞組,和校外若干網上討論區;
〈簡史〉對之略述一二。曾以網名及筆名「林文放」為人
熟知的黃世澤,在〈代表會主席眼中的互聯網景觀〉一文
中,除介紹cuhk.forum新聞組和香港網站(HKiBBS)的討
論盛況外,也簡介自己如何利用一些較為同學參與的互聯
網渠道,一方面了解同學所想,另一方面闡釋自己對校政
的觀點。

兩篇文章均提及中大同學參與網上討論時,有時言辭難免
過激,甚至發生罵戰,這也是公開討論不能避免的現象。
姑勿論這些討論區有沒有管理員,它們應否有和睦的討論
環境,如何才算是友善和不友善的討論語言,是否容許譴
責性的用字在討論區出現等,應是這些參與(不論是否跟
中大有關)網上討論者常常思考的問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