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電影五鏡頭

(原刊《中大四十年》)

「中大電影」

中大畢業的知名電影人,包括許冠文、王晶及冼杞然等人。冼杞然在1982年曾執導《薄荷咖啡》一片,其中一個要角蔡楓華飾演的大學生,在片中乘搭中大校巴,或可假設該角色於中大唸書。而現今的中大教務長何文匯,在該片飾演另一角色黃淑儀的丈夫[1];似乎此片的中大味甚濃[2]。

[1]
何文匯在中大求學時,熱愛戲劇;在國外取得博士學位回港執教後,曾主持若干個資訊性電視節目,包括八十年代的《樂聲箴言》和九十年代的《群星匯正音》等。參演電影,可謂並非偶然。
[2]
環顧本地各大專院校,似乎只有香港大學被垂青,成為電影故事的背景。近者有張婉婷導演的《玻璃之城》(1998),遠者為許鞍華導演的《今夜星光燦爛》(1988)。無獨有偶,兩者導演皆為港大校友,兩部片均是愛情片。

而我在1999年畢業後,聯同另外四名中大同學,和一名珠海書院同學,合導中大迎新營紀錄片《我們的暑期作業》,並在邵逸夫堂放映一場,觀眾不逾三十。

在九十年代末期開始攝製影片的本地公司中大電影製作有限公司,其創辦人蕭聯發本來經營實業,於1996年修讀中大校外進修課程的電影製作文憑課程後,於1997年創辦百信公司攝製電影,而「中大電影製作」就在1998年初成立。

在中大拍攝

當年我跟朋友在中大拍攝《我們的暑期作業》時,無人阻止。原因之一,是拍攝前我們已徵得被拍攝者同意;而我以為,我們的學生打扮,也可能令保安組以至新聞及公共關係處的職員以為,我們只是拍迎新營的花絮,於是不加干涉。

然而按正途在中大拍攝電影的話,須經新聞及公共關係處批准。拍攝者最遲要在拍攝前一個月,向新聞及公共關係處書面申請,列明拍攝日期、時間、地點(只限室外)、工作人員及器材數目、以及拍攝內容等細節,申請之後會交由一個委員會審批。大學並有權向拍攝者收費。

中大的電影課程

中大並無電影學系,電影課程散佈於文學院及社會科學院部分科系,不少亦為通識課程。除了新聞及傳播學院的「電視節目概論」、「電視節目製作」及「紀錄片」等課程外,其餘的電影及電視課程,多為學習如何欣賞或分析電影,當中也有一些課程利用電影作為主要的學習媒介。

電影籌款和公開的電影放映

電影籌款多在本部的邵逸夫堂舉行。邵逸夫堂現有座位1438個,並可放映錄像、16毫米和35毫米影片;如電籌放映能滿座,扣除場租及影片租費等,對屬會而言,收入相信甚可觀。1989年的報導提及,當年有電籌曾獲利八千元,但亦有電籌虧本[3]。由於籌款為先,不難想到用作籌款放映的電影,多以流行的、不久前公映的商業片為主。家明文章提到的「在邵逸夫堂再次與廣大同學見面的,落畫不久的影片」,相信多數為屬會的電籌影片。

[3]
有關電籌收入、及下文提及的電籌選期、趨勢等項,皆參考〈電籌的故事〉,馮美寶、趙美鳳,《逸夫節拍》1989年7月號。

選片以外,電籌日期也會影響電籌的收入。若電籌日期正值學期中期考試,或書院的大型活動,入場人數難免大打折扣。《我們的暑期作業》於1999年10月在邵逸夫堂放映一晚,此次放映並非電籌,但由於宣傳不足,加上觀眾數目仍受中期考試和書院活動影響,結果只能靠友好支撐場面。

屬會電影籌款曾經在中大盛行,八十年代末,邵逸夫堂的職員曾指出,愈來愈多屬會有意舉辦電籌。九十年代末,屬會電籌式微。跟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相比,九十年代末時,香港已有兩至三條全天候電影頻道,而電影光碟及光碟機等硬體已甚廉宜,光碟機結合電腦或電視,令觀影成了更個人更隨意的活動,加上經過超過三十年的電視廣播洗禮,普羅電影教育又欠普及,不少本地電影觀眾求的是看明星、看故事,並非求看在大銀幕放映的電影,種種原因令電籌失去對同學的吸引力。對屬會來說,電籌既不
再吸引同學,又有其他籌款方法(如書展),它們放棄電籌也是意料中事。

不過屬會的免費電影放映,不時仍見舉行,場地多為大學的演講室及課室,放的並非影片,而是錄影帶或影碟等(可參考家明文章),放片目的也跟屬會路向有關。而一些有明星參與的電影放映會,仍能像其他有明星到場的校園活動般,吸引眾多同學參與。2001年有宣傳公司聯絡中大電影會,稱《囍歡你》一片的導演查傳誼,希望在校園放映該片,了解同學的愛情觀。經商討後,該免費放映會在黃昏時,於蒙民偉樓LT1舉行,藉較小的空間營造人多的效果。由於該片男主角吳鎮宇到場,出席同學甚多,坐滿整個LT1。據當年電影會幹事Vincent言,雖然於該會一些播放較新電影的場合,也曾試過整個講室滿座,但跟該會年內的不少放映會所比,《囍歡你》放映會可算極受同學歡迎。

另外,近年藝術行政主任辦公室在學年期間,於邵逸夫堂舉辦每月電影放映,並聯同語文自學中心合辦「睇戲學英文」。前者校內外人士均可參加,選片範圍較廣,後者只有校內人士方能出席。

二千年後的晚間電影放映會

2001/02學年,當年畢業的藝術系學生馬仔,於鄰近藝術系的新亞人文館,舉辦晚間電影會,所放電影以歐洲片為主。及至當年下學期,政政系的史丹利五加入協辦。由於使用「電影會」三個字,不少錯過他們電影會的同學,竟向中大電影會商借他們放過的電影,因此中大電影會莊員勸喻他們勿再以「電影會」的名義放映電影。2002/03學年,史丹利五獨力主持了幾個月的晚間電影放映會,場地包括崇基、聯合和蒙民偉樓的大型演講室。

兩名搞手透過史丹利五的個人網頁、海報和cuhk.forum新聞組等途徑宣傳電影會;他主持的電影會,所放電影不少為cult片,如《德州電鋸大屠殺》(Texas Chain Saw Massacre,Tobe Hooper導演,1974)及《第一類型危險》(徐克導演,1980)等。2002/03學年下學期起,電影會由現代語言及文化系的學生Jack接手主理。

觀眾人數方面,就我在2002/03學年上學期所見,每次放映會到場人數約在十名左右,惟《天安門》(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Richard Gordon及Carma Hinton導演,1995)的放映會則引來數十人。到場觀看的,不少為在中大唸書的內地學生,可能是因為該片於內地是禁片。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