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會前言

(原刊《中大四十年》)

這題目死而復生。最初討論稿題時,有編委建議,探討校內曾經盛極一時的電影籌款(電籌)的沒落,但由於找不到適合的文章,因而作罷。稍後我們向認識的校友邀稿時,家明來稿〈十年前,我們在中大放電影〉,另外有編委在舊刊物找到一篇介紹電籌的報導,題目死而復生。

如家明所說,中大有不少流行電影的捧場客,十年來亦如是。不過,從學生報十年來的稿題,和校園各類的電影放映活動可見,校園也能找到(或大家試圖尋找)一些所謂「藝術電影」的愛好者,或各類電影皆好的影友。但由於兩者人數似乎不多——甚或可能如家明提及的三個影友般,在知行樓有自己的小天地,未跟中大的其他影友打招呼——,說持這兩種觀影態度的人群在校園半隱伏,並不為過。基於電影是中大校園藝術活動的一環,其地位並不下於本刊其他部分提及的視藝、寫作等項,以及本刊將隱伏
和被抑壓的聲音再現和增量的取向,結果,因著有合適的稿件,我們也因利成便,將電影的稿題復活,並因稿題內文章多次出現各式電影會,將稿題取名為「電影會」。

家明在文章憶述他當年跟一些同學將電影會復活,和辦電影放映會的往事。九十年代初,愛好電影的文藝青年似乎成了校園的極少數民族,而家明跟朋友辦的各式放映會,以到場人數計,也往往比不上同期邵逸夫堂的電籌入場人數,但他們仍從容面對,著力籌備、宣傳,並能從放映的片子和放映後的討論裡,得到不少樂趣,現時某些活動的籌辦者,見此或可去孤寂之感。文中亦提到他參與「偽文化之友」時的經歷(參考「小報」icon),大家可從另一個面向,看到當年運動的面貌和參與者的體會。

家明現時為影評人,他的影評生涯,可追溯至大學時期。後來者馬仔和史丹利五,於六七年後在中大辦電影放映,而史丹利五並有自己的電影筆記網站,與家明當年舉措遙遙相應。本題目另一篇文章〈中大電影五鏡頭〉,除了介紹馬仔等人的電影放映會外,並會概述有關中大的電影,在中大拍攝電影遇到的問題,中大的電影課程,和討論電影籌款的興衰。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