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前言

(原刊《中大四十年》)

1

所有中大本科生皆須修讀兩個各佔一學分的體育課程,均取得合格後,方可畢業;這也是中大的一個特色[1]。按《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生手冊》言,必修體育課的目的為:「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增強學生體質;使學生掌握體育基本知識,培養學生體育運動能力和習慣,團體觀念與合作精神,並闡明公平競爭之意義。」這些目的又是否能透過體育課達到?又或者,這些目的已在中小學時期的校內外體育訓練達到呢?

[1]
浸會大學也有供本科生修讀的體育課,惟不設學分。

隸屬逸夫書院的體育部老師何國泰,在聖誕碗的訪問〈活在奧運精神中——訪何國泰〉指出,體育課定為必修,可令所有中大同學得知「體育運動有好處」,而他的意見是——也相信那是他工作時的觀察——,體育課確令過半數的同學增加對體育運動的興趣[2],也有同學自發在課後鍛練自己的體育技術(哪怕是為了應付考試)。而體育課也提倡了終身運動的理念。但從同學的經驗和感受出發,這些目的又能否達到,和如何達到?何氏口中把體育課當成例行公事的同學,經過中小學多年的體育訓練,又能否靠兩個學期的體育課,改變他們的體育觀?

[2]
本書編者之一曾上過何氏任教的足球課,多次目睹了講授足球技巧環節終後,全班同學興致勃勃馳騁嶺南綠茵的情景。

何氏在訪問提到,希望同學在完成必修體育課後,「保持運動的習慣,以提高身體的質素」,也認為同學大多「忽略了奧林匹克的精神,太過注重成敗得失」。我們小時對運動益處的認識,通常是「運動對身體有益」,和「能夠舒展身心」;金銀銅牌、擴大社交圈子、以至因為對某種體育認識深了,可以獲得金錢利益等,似乎都是後來的事。到了大學時,小時候的純樸體育觀,已不足以支持我們為何做運動;「做運動」也得跟生活的各種事情爭時間。

而對於身為港隊成員的預科同學而言,中大在2001學年開始的運動員獎學金計劃,可能吸引他們來中大唸書。但何氏坦言,在香港體壇發展不易,很少同學能全職從事跟體育有關的工作。運動跟生活的張力,看怕不只是「運動員型同學」的專利,較好運動的普通同學也可能遇到。本專題如能收錄普羅中大同學的體育經驗,或可望解答本節所提出的疑問。

2

聖誕碗在訪問中提問說:「大部分同學似乎都不熱衷於參加中大的陸運會、水運會」。就算中大體育校隊的比賽和成績,也很少成為普羅同學的話題,大家對兩者也似乎習以為常。

不過,於1999年首辦的中大超級足球聯賽(中大超聯),似乎引起較多同學的注意。〈中大超級足球聯賽〉是對首屆中大超聯的概述;據文章說,首屆有29支隊伍參加,包括28支系同學隊和教職員隊,參賽學系的同學於比賽時落力打氣。而到了本刊出版的2003至2004學年,參賽隊伍已有40隊,每次中大超聯比賽日後,中大超聯官方新聞組(news://cuhk.society.cupl)皆有相關的討論。這些熱烈的景象,可歸因足球在香港較受歡迎,但會否跟中大超聯的比賽單位設定有關:如果只限書院隊參與,它的效應會否如中大和四院運動會一樣?而中大超聯暫只有男子組,又反映了甚麼呢?

3

本書有關體育的文字,尚有「小報」首項阿野的〈隊長彪訪問〉(有關中大划艇隊)及「性/別」首項洪翠蘭、黃力信的〈我們的女研社〉內的「學聯盃事件」一節,閱後相信可對校園有關體育的討論,有更多的了解。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