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四十年》:0110漸漸來到——中大電子通訊簡史,1991-2003 (讀書)
從無到有
傳呼引入香港,是1971年的事;電話則更早,在1877年,
香港已有電話服務(流動電話服務就在1984年出現)。而
現時被廣泛運用的互聯網,香港到了九十年代中才漸漸普
及起來;中大員生卻早一點,於1992年,就可享用網絡服
務了。
互聯網在六十年代末於北美開始發展後約二十多年間,主
要仍為軍方、官方及教研機構使用,商用或民用則較少;
因此不難理解,中大較早提供網絡服務。1991年9月,中大
的電算機服務中心(下稱CSC,2000年7月1日與資訊科技服
務組〔ITSU〕合併,易名為「資訊科技服務處」〔下稱ITSC〕
)向訊息工程學系取得一條連上互聯網基幹的64Kbps線路
,並在一年後,提供撥號上網服務。兩個月後,即1992年
11月,中大各員生均可享用電郵(通稱mailserv)服務,
亦意味中大員生可以上網——儘管當時的網頁沒有現在那
麼多和精采,儘管當時的校外人沒電郵戶口者眾。
曾家璧(Peggy,1994年入讀崇基中文系,1998年畢業,曾
任1996年報社外務秘書)入讀中大時,對電腦可謂一竅不
通。1995年暑假,她參與崇基迎新營的出版工作,因而學
曉中文打字和操作文書處理軟件。當時她日間在中大兼職
,工作地點乃兆龍樓;下班後至晚上開迎新營會議的空閒
時間,她會到附近的碧秋樓一樓CSC電腦用戶區[1]打發時
間。空閒時間甚長,她單靠收發和重溫電郵也不能打發所
有時間,於是她在電腦上「冒險」,試用新的應用程式。
誤打誤撞下,她開啟了新聞組瀏覽軟件,也認識了當時最
熱鬧的本地新聞組「港娛」(hk.entertainment),她從
當年八月開始參與討論,網名「小東邪」(取自金庸筆下
人物郭襄);當時的港娛其實是聊天新聞組,跟娛樂圈的
關係不大。為了配合新聞組的氣氛,她傾向用中文在組內
發表文章,因此她的中文打字速度提高了。
[1]
在1989年《中大學生報》136期〈磨碌的一天〉裡,已提到
電腦用戶區設於碧秋樓。在更早的年月裡,CSC的用戶區設
於范克廉樓。
她參與網上討論,除了為她帶來新朋友,和增進電腦應用
知識外,也使她和其他朋友,思考如何在網上討論校內的
事情。1995年11月初的一晚,她在碧秋樓電腦用戶區做功
課,同時在她所住的崇基利樹培堂,發生失竊事件,宿生
會在舍監陳特教授(己故)的同意下,搜查房間,部分參
與傾下一屆宿生會的宿友亦有參與搜查。當搜查至Peggy的
房間時,房內只有一名已向她同房「購入」宿位的同學,
而宿生會則搜到疑跟失物相似的牛仔褲乙條。她得悉事件
後,質疑為何有非宿生會成員,在宿生不在房間的情況下
搜查房間,於是她在港娛貼文抗議。文章一出,在港娛流
連的網友,就事件展開論戰;其中有樓導師表示,事件既
在校內,應在校內的新聞組,如cuhk.forum討論,不應公
開。後來她跟陳特見面討論此事,由於她跟陳特關係不壞
,陳特也傾向息事寧人,事情告一段落[2]。
[2]
事件始末亦可參考《中大學生》101期(1996.01.08)頁3
〈利樹培堂洗樓大行動〉一文。
她憶述,當時cuhk.forum「交投淡靜」,討論氣氛不太熱
烈,而參與討論的同學以研究生為主,話題多數是中大校
內事件。從人流和慣性來看,她在港娛貼文投訴,可以理
解。及至1996年1月,因為語氣較差的討論者在港娛湧現,
她跟一班在港娛認識的朋友離開港娛,另覓討論空間。過
了不久,她從一個提供在線聊天(online chat)服務和港
式麻雀遊戲的telnet協定伺服器,得知電子告示板「香港
網站」(Hong Kong Internet BBS,下稱HKiBBS,telnet://bbs.org.hk)
的前身TCLBBS,她於是加入TCLBBS,並不時享用那裡的多
人聊天室服務。當年的多人聊天室甚受站友歡迎,有時甚
至因為使用者過多,影響網站的服務。那時她已有CSC的logic
戶口(多用途UNIX伺服器);該戶口除了是當年中大同學
的「校園網頁戶口」外,也支援電郵及一對一聊天,而她
則較喜歡多人聊天室的氣氛,如有其他logic使用者找她一
對一聊天的話,她不會理會。
當時在新聞組、電子告示板,和各類telnet協定伺服器(
包括電子告示板及提供角色扮演遊戲的MUD〔台灣稱「泥巴
」〕伺服器)「流連」的中大人,主要是熟悉電腦的同學
,男性比例亦極大,甚至達二十比一之譜。由於Peggy是來
自被認為普遍電腦知識較弱的科系,加上她是女生[3],她
在網友聚會時倍受注目。她回想九十年代中期,中大同學
的電腦知識水平可謂參差不齊:當然有人精通電腦應用,
但她也曾遇過有同學不懂開文件檔(*.doc),而不少人也
只懂得收發電郵。她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電腦價格偏高
。當年一部性能較好的組裝電腦,價錢超過一萬,影響電
腦的普及和同學對電腦的認識。到了1994、1995年,互聯
網服務供應商(ISP)紛紛出現,不少人買電腦上網,才令
電腦和電腦應用技術普及。
[3]
當1996年12月至翌年1月宿舍網絡(ResNet)試行時,Peggy
是全崇基文質堂唯一一個參與試用計劃的宿生,而文質堂
,是一座女生宿舍。
我以為另一個原因,是當年並無普及的電腦教育:在八十
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電腦科或電腦應用科尚未成為中
小學的必修科,而中學電腦科往往是理科生的專利,有實
力進大學的文科和商科中學生,除非在課餘自行學習,否
則有可能在進大學時,方才較多機會使用電腦。
有之後:多一些或少一些
撥號服務配額制
1996年我入讀中大。當年每名本科生從CSC取得的電腦資源
包括:3MB的電郵戶口、碧秋樓和王福元樓電腦用戶區的使
用權,和免費的撥號上網服務。當年本地市場雖然有不少
ISP在競爭,但對學生而言,一百元左右的基本月費,再加
上基本服務時數以外的服務費,和使用撥號上網服務必須
繳付的PNETS費(公共非專利電訊服務費,由ISP代收,再
由ISP交予固網電訊商)[4],上網費用無疑是個負擔,因
此中大免費提供予員生的撥號上網服務,吸引了不少同學
使用,晚上經常線路繁忙,若能取得CSC的撥號連線真算運
氣。1997年1月,宿舍網絡(ResNet)啟用,宿生的電腦只
要配上網絡卡就可使用,每個用戶的連線速度可達10Mbps
(不過現時連線遊戲、網上影音和檔案傳輸動輒需用大量
頻寬,在需求有增無減下,恐怕每座宿舍連往校園主網絡
的155Mbps線路,未來可能不敷應用)。ResNet啟用,也減
低撥號上網服務所受的負擔。
[4]
於1996年9月,PNETS費每小時為5.4元;1999年10月為每小
時1.62元,2003年10月為1.38元。
2000年在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本科畢業的陳穎敏,是
其中一個需用大量撥號上網時數的同學。她除了上網收發
電郵及瀏覽網站外,亦需連線到系內的伺服器,利用編譯
器(compiler)編譯寫好的程式。她三年無宿,加上CSC的
免費撥號連線每次最多可連線兩小時,比工程學院的撥號
連線多一小時,因此她多用CSC的撥號連線服務,尤其是一
、二年級家中的電腦並未安裝編譯器程式時。當時她平日
每天花個多小時上網,到了臨交功課的死線日前,她的上
網時數會更多。
面對員生日漸增加的撥號上網需求,CSC增加撥號上網線數
,但晚間線路依然繁忙;因而CSC在1998年9月14日,對新
增的撥號上網線路實行撥號服務配額(Dial-Up Access Quota
)制。CSC當時的(及至現時的)解釋[5]是,提供撥號上
網服務每年支出龐大(但未提供實際數字),包括線路租
費、更新及維護軟硬件的費用等,大學和CSC的資源有限,
因而「必須均衡及有計劃地去分配所提供的撥號服務資源
。」而CSC相信,配額制只會影響用量最多的兩成用戶——
當時他們使用了逾六成的總撥號上網時間。當時實行配額
制的線路有230條,是總線路的一半;每名員生的配額,會
在每周一重設,按照使用者的身分和撥號上網的時段扣減
。
[5]
見http://www.cuhk.edu.hk/itsc/network/dialup/quota/quota-mgt.html
;中文版見http://www.cuhk.edu.hk/itsc/chinese/network/dialup/quota/quota-mgt.html。
在實行撥號配額制前,CSC並未正式諮詢員生,此舉引起了
不少同學的反彈[6]。除了cuhk.forum的討論外,亦有同學
貼出大字報表示不滿,不過除了工程學院的同學外,當時
引發的迴響不算很大。陳認為,一部分同學並不經常上網
,或/和有宿位,可以使用宿舍網絡,就算實行配額制,
他們的影響也不大。她發覺,在實行配額制後,CSC多做了
對同學的聯絡工作,如發行通訊和繼續用戶小組制度等。
[6]
在實行撥號配額制前的暑假,CSC有作相關的測試。
而於1999年2月8日起,每名宿舍網絡用戶的撥號網絡配額
,減至普通用戶的一半。實施配額制後,撥號上網線路一
度增至716條,至2001-02學年,ITSC發現部分使用配額制
的線路,多達九成時間使用量偏低(它指可能是由於寬頻
上網已甚普及),於是在2002年撤去46條撥號上網線路,
至670條。
廉價手提電腦[7]
[7]
本節承蒙李學斌同學(新自動四,曾任2001-02年度新亞學
生會社會部幹事)提供資料。
1998年,香港大學推行手提電腦優惠計劃,表明以大學的
資源,資助同學廉價購置手提電腦。而同年底,新亞學生
會傾莊時,就提出要求校方協助爭取,讓同學無須依靠校
方資助,廉價購置電腦;到了翌年三月,新莊草擬的工作
計劃就提及,去信大學校長要求協助向電腦商大批購入電
腦,以減低來價,亦減輕同學購買電腦的負擔。及至1999
年夏天,大學校方介入,並由大學商務組按照新亞輔導處
和學生會收集的資料,負責招標及合約事宜,CSC及書院為
技術支援及顧問,中大學生會、四書院學生會及教職員組
織負責監察及宣傳等。首次優惠價發售期為同年9月,員生
均能受惠。
然則自此以後,商務組似乎控制了中大的手提電腦計劃。
李學斌憶述他擔任幹事的那屆新亞學生會,在手提電腦計
劃的會議上,提議加入電子手帳(Palmtop),並提供相關
資料及報價,但商務組就以市場太小為理由,否決建議。
新亞學生會當時就認為,如果市場太小,折扣則少,但仍
可趁機收集銷售數據供參考;商務組反指學生會應先作問
卷調查——但當時已是學期末,學生會恐怕無法實行商務
組的建議。
虛擬私用網絡(VPN)
ITSC在2001年3月開始實行VPN連線:大學員生若要經宿舍
網絡、課室網絡(ClassNet)或任何ISP的網絡連接中大的
網絡,就得先輸入校內電郵用戶名稱及密碼,方可取得VPN
連線;宿舍網絡用戶每次最多連線8小時,而ISP用戶就為
2小時。對於宿舍網絡言,VPN連線同時有負責分配網絡資
源的功能。
任何接駁到互聯網的電腦,均會取得一個網絡協定位址(IP
address),在實行VPN連線前,宿舍網絡的每個插口,均
有一個IP address,但預留給宿舍網絡的IP address有限
(2001年時約六千個),未必能增撥以應付日後需求,因
此要更有效分配IP address。宿舍網絡實行VPN連線後,用
戶須先登入,才獲分配一個IP address。不過實行初期,
用戶安裝相關軟件、連線和連線速度均問題多多[8]。
[8]
可參考《中大學生》118期(2001年10月)頁22-23的〈VPN=Very Poor Network?〉
和《中大學生報》2001年12月號的〈VPN〉。
在互聯網講自己的話:網站、討論區和新聞組
CSC提供的logic戶口,可說是大學的第一種網頁戶口。它
要先申請(不論同學或屬會),又不支援影音檔案播放,
用戶要先輸入指令改變檔案的屬性,才能讓瀏覽者看到用
戶的網頁——對不熟悉UNIX操作系統的用戶而言,成功更
改檔案屬性不見得容易。1999年3月ihome戶口出現後,員
生架設網頁就容易多了,蓋ihome伺服器以寄存網站檔案為
主,戶口人人已得。不過也有學生或屬會在外間架設自己
的網站。
在數碼相機普及前,中大同學跟其他人一樣,多用掃描器
將照片轉成圖像檔,或用於作業,或用於網頁;九十年代
時,碧秋樓的電腦用戶區已設有公用掃描器。而九十年代
中後期,不少中大同學的網頁,都以個人簡介及連結為主
,大篇幅的公開日記或文章不多見。
除網頁外,網上討論也是網上公開發聲的主要途徑。現時
討論氣氛甚為熱烈的校內新聞組cuhk.forum,早於1992年
9月設立。如上文所述,cuhk.forum頭數年並不算是個熱鬧
的新聞組,當時不少同學會到外邊的新聞組或討論區,討
論校內外話題。1995年成立的電子告示板系統(Bulletin
Board System,簡稱BBS)HKiBBS,是九十年代中大同學其
中一個主要的網上去處。
HKiBBS有超過一百個看板,各自討論不同的話題,每板有
板主處理板務及維持討論秩序。其中跟校園生活直接有關
的看板,為「宿舍生活」(HostelLife)和「校園生活」
(SchoolLife)兩個看板。中大同學和校友,就在該兩個
看板討論校園生活。當時本地的幾家大專院校(港大、科
大、浸大、理大及城大)均先後出現(過)自己的BBS,同
學可返回自己院校的BBS討論,變相令該兩個看板有甚多有
關中大的討論,並引起非中大的站友不滿,要求另闢「中
大板」。
CSC在1988年,設立了telnet協定,包括討論區和檔案上下
載服務的CUBBS。隨著CSC提供更多互聯網服務,CUBBS用量
漸跌,CSC遂在1995年12月結束CUBBS。後來中大同學亦嘗
試設立自己的BBS,可惜徒勞無功[9]。在1996、1997年時
,訊息工程學系系會有意設立BBS,但系會當時只有一部舊
電腦作伺服器,無法支援BBS的運作,因而作罷。1998年時
,聯網學會(Internet Association)的幹事,有意設立
中大的BBS,但因為得不到會室,無法放置伺服器,計劃又
告吹。後來中大學生會亦提議設立BBS,但亦無法成事。隨
著telnet介面不為新一代網民熟知,網上討論板和新聞組
又為網民接受,參與BBS的討論者漸趨老化。
[9]
本段資料取自HKiBBS「校園生活」板精華區。
另一方面,本地商營上網服務在九十年代中興起,令高中
甚至初中生有更多機會接觸電腦,也使當中的一部分人,
在進大學前已懂得運用新聞組和網上討論板(web board)
,而cuhk.forum亦因新生加入而活躍起來。據曾活躍於cuhk.forum
的方富潤(1999年入學,2002年生物化學系學士畢業,曾
於2000-2001及2001-2002兩學年出任中大代表會代表)指
,他在學時,cuhk.forum已非常熱鬧,也有不少「CD-ROM
」(意指Read-only,只看不發言的瀏覽者)常來觀看該新
聞組的言論。惟據2003年報社莊員梁靜友的觀察,常在cuhk.forum
發言的同學不足三十人,身邊留意cuhk.forum的同學亦不
多。
方認為,由於cuhk.forum只限中大電腦戶口持有人進入(
觀乎近幾年,並未見有大規模借用他人戶口參與cuhk.forum
討論的情況),令外人不能隨便加入討論,甚至破壞討論
氣氛。而學生的身分自覺,和討論者對大學生行為規範的
想法,也令討論者的討論氣氛趨於和平。儘管沒有板主或
板規,cuhk.forum仍能保有一定的秩序,但一些較激烈的
言辭仍可見到,如一些跟「愛國」言論相左或不同的聲音
,可能會被視為「漢奸」言論。
cuhk.forum並無指定的討論範圍,可以討論電影、選課、
宿舍生活,介紹兼職也可;而方認為,最熱門的題目不出
「愛情、時事、大學、學生會」四項[10]。愛情討論多在
情人節和考試期間出現,前者屬應節,後者因解悶,往往
吸引不少人回文。時事和大學生活討論可說是同學對傳媒
和日常生活的回應,而討論學生會的文章,更是年中無休
:學生會必然會員制和代表性兩個議題,可謂長講長有;
而近年一些牽涉學生會的事件,如2002年的投訴迎新營口
號事件,和2003初中大學生會候選幹事塗污新亞孔子像等
,均引起一大串文章討論。
[10]
梁的分類為:選課(包括「易碌」科目)、球賽討論、批
評學生會的言論、考試期間的戀愛討論、以及問路,翻譯
等。
有說網上討論興起後,大字報比以前少;這雖沒有實質的
統計數字證實,但無可否認,網上討論吸納了不少以前不
一定在大字報出現的,非政治或校政類,和/或沒甚結構
的聲音;一些貼大字報的同學,也傾向將用電腦打大字報
,將文稿同時貼到大字報欄和新聞組,增加曝光。
monitor背後的爭持
電腦和網絡往往被視為工具,甚至是非人化的工具;在電
腦和網絡在中大漸漸普及時,一些質疑它們必要的聲音出
現了。
為《小門報》撰稿的一個作者,在1993年9月1日的《小門
報》說明為何各作者堅持手寫出版[11]:中文打字非人化
,且要對著螢幕輻射,又浪費電力,與其變成「死寂、呆
板及齊一的科技教派」,他們採用了能承載感情的手寫字
。當年學生組織的環保風比今日更熾,《小門報》又著重
另翼的、主體性的行為模式,這種想法並非空穴來風。不
過該文章同頁頂部,竟出現一篇直排仿宋體的打字文章[12]
(同時為何他們在坦白為印小報而浪費樹木之餘,卻沒解
釋為何他們要用Rubber Cement貼版和油印呢?),似乎有
點自打嘴巴。
[11]
該文為〈點解我o地唔打字?〉。
[12]
該文為〈仲夠唔夠膽話我o地唔嚴肅——單向度的中大學生
,由O’Camp獨家生產〉,為同類文章的第三篇。在迎新營
後出版的《小門報》,似乎已沒有打字文章。
從1993年起,連續四五年出版的小報,不少採用全手寫和
人手貼版模式;這除了訴諸反科技霸權以外,同學對電腦
運用的認識和態度也是原因之一——當打字不及寫字快,
排版軟件又不如今日流行,總不能每回都用電腦編製小報
吧。
組織中人不甚接觸電腦和網絡,也會令關心學生運動的同
學嘆息。《中大學生》98期(1995.04.19)〈人民廣場〉
就有魯甦來函〈女研社落伍了!〉,從《中大女研報》只
得成員的傳呼號碼談起,指學生組織中人不懂利用新聞組
和互聯網跟同學溝通,cuhk.forum亦有相關討論[13]。隨
著舊的學運人離去,新人上場,這種情況漸漸改變:1999
年中大學生會幹事會設立自己的網站,學生報在1997年開
始將文章上網,採用網上廣播的校園電台,則在1998年啟
播。
[13]
到了現在,學生會對新聞組的運用(以cuhk.forum為例)
,似乎以發布聲明、活動消息及議程為主,幹事鮮有以幹
事身分跟其他同學對話。而女研社到了1998年,才在《女
研報》登出他們的聯絡電郵。
而在《中大學生》102期(1996.04)的文化版裡,兩名莊
員互寫對上網的感覺:一人訪問上網者後總結:雖然上網
會拉遠跟身邊人的關係,但會拉近分隔兩地的人的關係[14]
;另一人就以為,真實的接觸和跟身邊人的溝通是本是始
,倚重「輔助性的」網絡跟新舊朋友交往的話,「未免本
末倒置,枉費了發明者的一番花思」[15]。兩年多後,1999
年初出版的《中大學生》112期有四頁題為〈ICQ:框裡說
花花〉[16]的討論會摘要——雖然參與討論的五個報社莊
員,對如何在ICQ的交往的看法各有不同,但不能否認的是
,從他們的話語裡,可見網絡已成功的在他們的生活佔了
一席位。
[14]
襄兒〈上網??〉,《中大學生》102期頁21。
[15]
張萊〈高科技下的蒼白〉,《中大學生》102期頁21。
[16]
頁39-42
————————————————–
電話及傳呼簡史
1989年的學生報,曾刊出兩期完校園小說〈Cody手記〉,
主角Cody得經宿舍的內部廣播系統通知,到地下接聽女生
電話。那也是當時學生通訊的實況:每座宿舍只有數條對
外的固網電話線,宿生若要打電話,就得到設在宿舍大堂
或每層的電話。僧多粥少,無疑令宿生致電或覆傳呼的時
間減少,但人群聚集在大堂,反而增進宿生的溝通。
據Peggy的觀察,在1994年時,約四至五成的中大同學已有
傳呼機,已上莊同學及宿生有傳呼機的更多。當時一些只
有家中電話的女同學,卻不願讓其他人知道她們的電話號
碼。
1996年9月,電訊管理局發出六個PCS流動通訊牌照,其中
有新獲牌照的公司,在四個月後就提供有關的流動電話服
務。經過一輪併購,連同已有的經營者,於1998年初,市
面有六個流動電訊網絡商;競爭激烈,流動電話收費下降
,不少中大學生紛紛使用手提電話,加上1997年起,每個
宿舍房間均設有一條固網電話線和按宿生人數配置的ResNet
插口,輪候電話的情況不復見。不過宿舍生活因而漸趨個
人化,一些親歷過宿舍大堂熱鬧風光的同學,見到宿友互
不相識,難免會感慨一番。
————————————————–
附表1:十一年以來的中大撥號上網線路數增減
日期/modem速度(制式) | 9.6kbps(校內內線連線) | 14.4kbps | 33.6kbps | 56kbps(X2) | 56kbps(K56flex) |
1992.09 | 16 | 33 | – | – | – |
1994.05 | 10 | 54 | – | – | – |
1996.02(開始實行連線時數限制,每次連
線最多只限二十分鐘、一小時或兩小時) | 6 | 54 | 42 | – | – |
1997.08 | – | 54 | 42 | 128 | – |
1997.12 | – | 54 | – | 230 | – |
1998.05 | – | – | – | 230 | 230 |
1999.05 | – | – | – | – | 716 |
2002.05(至截稿止) | – | – | – | – | 670 |
註:經校內內線連線接駁網絡的使用者,通常會連到大型
電腦(mainframe)或使用UNIX操作系統的伺服器;該些伺
服器可提供電郵服務
(資料提供:資訊科技服務處及其網頁)
附表2:中大互聯網及電腦服務發展摘要
日期 | 事件 |
1991 | 工程學院院長范季融,從美國太空總署及能源部,爭取到
一條從中大接往互聯網基幹(backbone)的線路,其中駁 到美國的線路費用由美國能源部贊助 同年年底,中大負責.hk互聯網域名的解析及註冊等工作, 2001年起由香港域名註冊有限公司接手 |
1991.09 | CSC從訊息工程學系取得首條接往互聯網基幹的線路 |
1992.03 | CSC擁有自己的撥號上網線路 |
1992.09 | CSC開始提供撥號上網服務及新聞組伺服器;新聞組cuhk.campus
啟用 |
1992.11 | CSC向全中大員生提供電子郵件服務(即mailserv)及儲存
員生姓名,所屬部門或學系,及電郵別名(e-mail alias) 等資料,和負責電郵別名轉駁的電話簿系統(Phone book system)服務 |
1992年底 | 校園主幹網絡建成 |
1993.09 | cuhk.campus改名為cuhk.forum |
1995 | HKIX(Hong Kong Internet Exchange)成立,負責連接本
地各ISP以至大型機構間的數據交通;器材及人手主要由CSC 提供 |
1995.09 | 多用途UNIX伺服器(Logic)戶口開始供校內員生申請 |
1995.12.01 | CSC提供,有七年歷史的CUBBS關閉 |
1996.02 | 撥號上網服務開始實行連線時數限制 |
1997.01 | 宿舍網絡(ResNet)試行 |
1997.01.20 | ResNet啟用 |
1997.09.22 | ResNet正式讓宿生註冊使用 |
1997.09 | Datalocker啟用,每員生可得容量10M。員生可利用網絡將
檔案傳至Datalocker,再於連上CSC個人電腦局域網的電腦 使用 |
1998.09 | 課室網絡(ClassNet)啟用 |
1998.09.14 | CSC正式實行撥號上網配額制 |
1998.11.23 | CSC碧秋樓用戶區開始有光碟燒錄機供使用 |
1999.01.12 | 由於被大埔道阻隔,影響網絡舖設工程,崇基文林堂延至
此日才能享用ResNet |
1999.03 | 專為存放網頁及影音檔的ihome伺服器啟用,每名職員和學
生可用的儲存量,分別為50M和15M 當屆新亞學生會候選內閣提出由校方大批購入電腦,讓學 生以較廉宜的價錢取得電腦 |
1999.09 | 適用中大員生的廉價手提電腦計劃推出,由商務組統籌及
負責招標,CSC為技術顧問,中央及四書院學生會監察、建 議及協助宣傳 9月1日,以文字為主的Gopher系統停用 |
2000.04 | 有211個中大課程採用網上授課 |
2000.06.26 | 電話簿系統被CUHK Directory Service取代 |
2000.07.01 | CSC與資訊科技服務組合併,易名為ITSC |
2001.03 | 校內的無線局域網(Wireless LAN)首先於大學廣場和文
化廣場啟用 虛擬私有網絡(VPN)首先於研究生宿舍使用 |
2001.04 | 所有外間寬頻連線可使用VPN連接ITSC的電腦 |
2001.05-2002.08 | 無線局域網的範圍擴至本部和各書院的主要公眾地方 |
2001.07 | ResNet全面使用VPN技術 |
2002.01 | ITSC學生用戶諮詢委員會成立,學生成員來自中央及四書
院學生會,及七個學院 |
2002.08.01 | 儲存學術用數據及統計軟件的UNIX伺服器Theory停用 |
2002.10 | ITSC開始讓員生外借無線局域網卡
試行電郵系統的網頁介面(web-based),每個員生的戶口 容量擴至20M |
2003.08 | 中大有超過1000個課程,有使用網上授課 |
2003.09.01 | 因ITSC使用新的防火牆技術,以及VPN被廣泛運用,用以連
接ITSC伺服器和非ITSC用戶的Hardrock伺服器終止運作 |
(資料來源:資訊科技服務處、資訊科技服務處網頁、〈
中大在互聯網的角色〉〔《中大校友》35期(2003.09)頁
23〕及李學斌同學)
August 1st, 2023 at 12:40 am
Hello it’s me, I am also visiting this web site regularly, this
site is genuinely good and the users are really sharing fastidious thou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