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 17 @ 牛棚書院


她們第一張專集的封面

我這周末從what-if協會At 17的演唱會開始。協會的Tim想找大夥談將臨的幾個項目,有些會員想聽當晚在會所附近牛棚書院的At 17的小小演唱會,結果會議成功召開。

會的上半場完後,大夥跑到牛棚書院入場。當中的忠實At 17迷,一直留在書院的其中一間房舍裡。我未如他們般熱愛這兩個女孩,不斷的在房舍內外穿梭,試從不同的位置聽她們唱歌,有時看到她們,有時看不到。不算專心,因為有過半的時間都跟場外的朋友聊天。

(當時有些熟人寫了更好更詳盡的描述,不過2006年9月時都找不到了。)

我在會場外的接待處買了她們的第一張專集,這星期天播了幾遍。老實說,有些單曲我還是記不清,但《The best is yet to come》、《meow meow meow》、《黑羊》和《唱歌》都已令我留下印象。要描述她們的聲線,除了前次形容的清水和鮮奶外,也可以說她們的聲線,不但具有好女聲的清脆,還有新型少女的堅強,有稜有角有力量。雖然我尚未分清,哪把聲屬於林二汶,哪把聲屬於盧凱彤。

場外見著一對小女孩,想沒拿到票子又苦無門路,於是我們在場外聊天的當兒,把入場證交給她們--可能的話,給想努力圓夢的朋友多一些機會吧。

夢劇院、Face to Face、Echo、Twins和At 17

在小小演唱會的接待處外,放了一個祝賀花籃,下款為「Twins」,很難猜究竟是何人叫花店送來的:蔡卓妍鍾欣桐、她們的經理人、唱片公司、神秘的樂迷或友好都可以。Twins和At 17音樂和形象路向不同,但都見一對女子。

我最早記得的香港二人女子組合是夢劇院。八十年代中樂壇有些有名的二人組合,男的有達明一派和Radius,都玩電子音樂;夢劇院的李敏和劉文娟,當時都在中文大學念書,二重唱之餘還包辦填詞,詞中談情也談哲理,成了當年少有的文藝女生型組合。

後來李敏移居加拿大,夢劇院拆夥,劉文娟自行發展。李敏後來回港寫小說結婚等皆是後話。九十年代初,情歌勁舞當道,兩家唱片公司各自弄了自己的女子組合。Face to Face多唱慢歌,Echo快歌較多,後者的成員李蕙敏和區海倫,獨立發展也曾有一定成績。這兩對女子唱過的歌,我現在只記得兩三首,但那兩三首歌仍是特色欠奉,找誰唱也一樣。

2001年又見二人女子組合。英皇唱片排山倒海的宣傳攻勢,將蔡卓妍和鍾欣桐打進少年以至初成年人的音樂消費市場。她們幾不用填詞作曲,只需飾演憧憬戀愛歡愉的孩般少女,追記女孩男生,高呼戀愛大過天。理性計算,成就打動人心的形象和情感,當然還有綿綿不絕的辯論:「Charlene靚o的!」「Gillian正o的!」

At 17接著出現,比Twins慢熱。有人認為Twins不配和夢劇院比較,因為前者的形象太浮淺;但At 17又如何?我以為,At 17跟夢劇院都有才氣,前者擅樂後者擅詞,但At 17卻無須穿起象徵柔美的長裙,T恤牛仔褲捧結他已行,更具親和力。

隨意猜想,陳綺貞的結他和歌聲,可能幫了At 17一把。起碼當晚我認識的,去聽At 17演唱的,大多也喜歡陳綺貞。

Leave a Reply